你知道什么是脑溢血吗?

很多人之所以讳疾忌医、不愿意去医院,原因之一是医生常讲一些他们听不懂的专业名词。不过,和卖弄“高科技词汇”的推销员不同,只要条件许可,医生是非常愿意把这些专业名词解释清楚的,一来,能够加深病人对病情的理解,降低医患矛盾发生率,二来,有可能赢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改善疾病预后,何乐而不为呢?本文就来说一下脑溢血、中风和脑卒中的那点事儿。

中风是脑卒中(音:cù zhòng;Stroke)的俗称。所谓脑卒中,是因为出血性损伤或缺血性病变,导致患者脑细胞死亡,引起脑功能异常乃至部分脑功能永久性缺失。而脑溢血又称脑出血,通常指出血性脑卒中。广义上的脑出血包括了任何原因引起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脑部出血病变。

出血性脑卒中通常由高血压引起,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动脉瘤、肿瘤等原因,也是高危因子。患者脑血管破裂、出血。一方面,出血形成血肿,机械性压迫脑组织,另一方面,血液中的活性物质,如组胺等在脑内弥散,破坏颅内环境的稳定性,引起血液循环障碍、代谢紊乱、水肿等。最终,患者出现脑功能障碍或部分脑功能永久性丧失以至死亡。

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脑出血在临床上可有多种表现。脑室出血的发生率最低,常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如昏迷)等;基底节区出血最为多见,患者常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感觉缺失、上视不能等;而脑干,因为具有听、视觉传播(中脑)、呼吸调节(桥脑)、心血管调控(延髓)等生理功能,一旦累及,可迅速死亡。

临床上,将出血性脑卒中分为三级。病人尚有意识或者昏迷表浅,为I级;重度昏迷,肢体完全性瘫痪,双侧瞳孔等大或轻度不等,为II级;深昏迷、双瞳散大,肢体完全偏瘫,生命体征明显紊乱,为III级。

目前,建议对于任何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的患者,都应及时进行头部CT检查,鉴别脑出血症状。对于年轻、出血部位有利的患者,手术治疗是首位选择,可以迅速清除血肿,终止出血,缓解因脑血肿和脑水肿对脑的机械性压迫,但目前无法通过手术清除或改善神经功能损伤。

致死率高、预后差,患者即使被抢救过来,也仍有很大概率出现瘫痪等残疾,并且一直非常缺乏针对该病的特异性靶向治疗,积极的内科和外科治疗的成效和目标著述甚少,所以脑溢血是摆在各国医疗卫生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我国,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科技部于2006年在原科技攻关计划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明确鼓励心脑血管病的早期预警、早期干预、个性化和综合性治疗等研究方向。

自2007年起,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中风协会(AHA/ASA)不定期发布《成年人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从院前管理、手术指证等多个方面,对医疗人员提出指导;针对普通人倡导确切的预防,尤其建议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续的药物治疗等手段降低血压,从而降低脑溢血的发病率。

脑溢血属于临床急症,匆忙之中,主治医师未必有时间向患者亲属解释来龙去脉,而亲属们则可能有“都昏迷了为什么不先做手术还要做CT”的疑问。在此,笔者希望读者们能够有意识地通过书籍和互联网了解一些医学常识,因为预防总是比治疗投入更少,效果更好。假如对病情有一定的了解,能更加积极地配合医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