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老烩面,半座郑州城,一部兴衰史

每一座被视若生活样板的城市,其实都是这样过来的,消失的变成了故事,留下的成为了标签。

小编我作为一个郑漂,坦白说,并不知道咖喱味烩面的存在,也并不知道为什么只有西郊人吃咖喱烩面。

但小编深知昔日繁华的家园由盛转衰、直至隐没的感受,深知那些生活在一起大半辈子的老邻居们如今分散各地的感受,深知那些在这几座国棉厂子里长大孩子们的感受……

这就像小时候我们喜爱的娃娃有一天突然被父母以脏旧差的原因丢弃、就像一直相爱的父母突然有一天告诉你今后你要选择一个人跟其生活……

在郑州,很少有一条路像棉纺路这样,承载了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很少有一条路像棉纺路一样,记录了几代人的回忆与哀伤。

一条棉纺路,镌刻着一个时代的长度,记载着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传承着几代人的最爱的那一口。

一厂的胡辣汤、三厂的烩羊肉和食堂、四厂的烩面、五厂的梅记烩面……

不仅是一道道广为人知、家喻户晓的美食,更是国棉厂兴衰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国棉厂几代人的传承。

五厂的梅记烩面是专营咖喱汤烩面的老店之一 ,风雨变迁30余载,从小板车到支大棚,再到后来有了自己的店面、后经营不善易主一系列事情之后,依然是大家记忆中的味道。

一碗面从最早的五毛六一碗,(还得要粮票),到之后的七毛多,再到如今的12元一大碗,和外面的大店比,还是要便宜一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棉纺厂效益最好的那段时间,一碗金黄色的咖喱汤烩面,味厚油大,碗里的烩面吃完了再来一个烧饼掰碎了泡汤吃,这曾是劳累了一天的工人下班直奔梅记的“基础套餐”。

赶上兜里余钱多,还能再加一份烧莲夹、一瓶啤酒和工友分享。

人均一元吃到满嘴流油,这是许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男职工最快乐的时光。结了婚的职工则节省得多,下馆子只是偶尔为之。

在生意最好那几年,板车卖面改成了大棚卖面。那个时候家里还没有热水器,都是去工厂的澡堂洗澡,拿着一个锅去澡堂,路过店里把锅放下排着队,洗完回来差不多能轮到你。”据王先生形容,那个时候的就餐高峰时期,吃碗烩面差不多要排两个小时的队。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棉纺路的风光一时无二:一条街的工业撑起几乎整个郑州,税收占整个城市的一半以上;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多位领导人到这里视察,对纺织企业的飞速发展给予高度肯定;上海、武汉等地工人源源不断地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高工资 高福利”的棉纺厂姑娘小伙成为人人艳羡的对象……

然而辉煌的时刻总有停顿,随着近年纺织业、重工业的日渐式微,曾经辉煌且无比耀眼的国棉厂逐渐衰落,厂子的解散,人口的迁移、加上梅记烩面的老板年龄大了精力有限,店铺的环境和服务也日趋下滑,当然生意也逐渐在走下坡路。

生于斯长于斯的王先生,从小就是吃着这样一碗面长大,可能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召唤,就这样在梅记烩面最破败的时候接手了,关掉门面,开始整修环境,提升服务,最重要的王先生还是想留住童年里的那份老味道。

而王先生,真的做到了。

直到现在,梅记的主打仍然是咖喱汤烩面和扣碗菜,却已经不再是职工打牙祭才去的地方,而成了一个平价的社区食堂,来吃的都是周围的老街坊,实惠最重要。”

“生意挺平稳,每天烩面能卖两三百碗。”王先生大部分时间在打理物流生意,只要一有空,就来看店。从小在店里长大的他,能干店里的一切工种:点菜、收台面,甚至能亲自抻烩面。

和过去的几十年一样,梅记保留着下午2点30分下班、5点再开门的习惯,而不是做全天生意。对王先生全家来说,把这个烩面馆一直开下去,不图赚大钱,而是希望延续全家人乃至整个棉纺路街坊记忆中的习惯和味道。

店里的食客大多数也是和他一样怀旧的人,隔三差五来要一碗面,安静地吃光走人,也有人急于分享自己的回忆。

有天王先生接待了一位“絮叨”的大姐,从进门就开始诉说,自己在五厂住了几十年,过去喜欢店里的烩面,搬走多年后最近想念得不行,终于有机会来尝尝是不是过去的味道。

“她吃面时,我还特问‘是过去的味道吗’,大姐连连点头。”王先生说,虽然饭馆经营成本一直在上升,但是这些老食客让他愿意一直坚持下去。

时光穿梭,一晃50年。

尽管国棉厂的辉煌过往已经被历史的车轮碾压,但在国棉厂这个“小王国”里一些生活习惯仍然得以延续。在小编和王先生聊天之际,不时有街坊老邻居过来打招呼。王先生说:“这里就是一个小世界,街坊邻居的都认识,我坚持下来的动力一是童年中的那份情怀,二就是对得起街坊邻居的良心生意。在这里贵的东西是卖不动的。”好多来这吃饭的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路过了,不行,得来上一碗!图个老味道,也图个实惠和舒爽……

在这儿,时光都变得很慢很慢。

一份12元的特色小菜,一大碗热乎乎的咖喱烩面,一瓶小小的二锅头,就这样简单的几款吃食,靠着一份实惠,一种味道,维持了30余年,并将一如既往的走下去……

当然,作为80后的王先生,作为从小玩着纺织机零件长大的那批小孩,也从未停止寻找棉纺厂时代的旧东西,王先生说等着攒够了这些纺织物件儿就要重新装修梅记烩面,不仅把这老味道传承下去,更要记录着我们这一代的历史兴衰。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记忆;一座城市,也有一座城市的记忆。

我们生活在郑州,成长在郑州,或学习或工作在郑州。这里有我们或深厚或久远或尘封或新鲜的记忆。

这记忆,记录着久远厚重的过去,承续着发展变化的现在,也连通着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