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老师,反馈,思考

在昨天的上篇之中,我们简单的提出了几个概念:学习区、心理表征、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重点,或者说其有别于普通练习的点,应该是落在“刻意”二字之上。

而刻意,则是跟心理表征深深的绑在一起的。

  • 四、老师

假设一个初中毕业的学生现在升入高中,他需要学习高中物理。

这个时候,对于“学习物理”,他是很难自己给自己创建一个有效的心理表征的——因为他对于高中物理的理解太差。

也可以说,这些知识,暂时处于他的恐慌区。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曾经的求学经历,刚上高中的时候,物理老师是怎么引导我们学习物理的?

受力分析?力的分解?牛顿运动定律?

老师的作用,就是把你原本处于恐慌区的内容,细致拆分成一个个处于你学习区的理念,并且引导你为其创建具体的心理表征。

原本对高中物理摸不着北的学生,此时可以跟随着老师的步骤,将“学习高中物理”这个原始的、超大的心理表征,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细致的心理表征。

现在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固然对高中物理的理解依旧肤浅,但是他们起码知道,此时的自己应当干什么——分析受力、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等。

中国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师傅引导学生创建一个个细致的心理表征——受力分析、力的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对局基础要素、获得金钱方式、技能优劣;笔法、用力、勾勒……

注意,老师,不一定是要具体的某个其他人,可以是自己(这就是自学),可以是某一篇攻略、帖子,也可以是正在跟你对局的对手(师夷长技以制夷),甚至是,一个你觉得只是在某方面比你突出优秀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五、反馈

是否还记得曾经学生时代作业本、试卷上的“×”?

是否还记得曾经打游戏的时候被对面吊起来打的“快感”?

是否还记得自己苦练良久拿出自己的佳作给人欣赏时候却被人毫不留情“吐槽”的时刻?

……

这些都是反馈。

年轻的时候,我们还是学生,反馈是被动的,是老师通过批改给我们的。长大以后的反馈,那些红色的叉叉隐藏在各种各样的表象之下。

老师给我们的叉是依托于答案的唯一性,也正因为这个权威的反馈,让我们放弃任何挣扎,老老实实判断自己错在何方。

但是长大后?

甩锅?辩论?

当没有权威的、唯一的答案约束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自我保护基因问题,可以参见明理系列之一),这种主观意识上的自我否认,很多时候是将“反馈”给抹杀掉了。

然而这种局面的后果是什么?

设想一下读书时代,一个自己搞错的概念吧!(没有标准答案强行告诉你,让你无法否认自己的错误,你会一直以为你的心理表征没有错误,然后一直按照这个错误的心理表征无限重复执行,那么?)

而且另外还有一点,反馈通常“不够清晰明了”,比如说你练字良久,拿出去给朋友观摩,朋友看完之后——“不好看”。

如果我们不抬杠,这是一个反馈,但是显然,这不是一个有效反馈。

这个反馈里面只是说明了从他的角度看来,你前面的“刻意练习”效果不大合适,但是,他这个反馈里面并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细节。如果进一步,他说,“你看这个点,你这个点,我感觉跟这个字不大协调,你看王羲之《兰亭集序》里面有这么一个类似的点,他是这么这么点的”,这种反馈,就是比较有效的反馈了,因为这是在你练习之后,重新给你指出了一个非常清晰明了的“心理表征”,这个足够支撑你进行接下来的训练。

反馈是我们调整我们心理表征和刻意练习非常重要的机制。我们在遵循已经创建的心理表征去刻意练习的时候,反馈是修正和自检的环节。如果反馈呈现出一种负面的结果(最直接的就是错误),那么我们必须修正、甚至是重新制定心理表征。

然而现代社会并不是一个随时能够得到反馈的社会,比如说你现在努力学习销售技巧,显然在你努力学习之后,社会不会给你一个非常明确的反馈——对?错?对几分?错又是在哪里?

前文我们以游戏作为举例,那是因为无可否认——游戏是一个极快可以得到反馈的存在,而且,这个反馈异常的清晰。

若想苦练某个英雄,那么在(自己或者他人指导下)创建一个心理表征之后,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得到反馈(自己成功击杀对手,或者被对手击杀),这也决定了,在周末推出的明理系列之二,将会是以游戏作为主要的载体来论述这种练习方式,懂不懂游戏不要紧,了解刻意练习的几个关键点就可以了。

不过无论是即时就可以得到的反馈,还是延时好久(就像生活里面的细节知识)才能得到的反馈,我们必须能够思考这个信息的价值。

  • 六、思考

首先我们得到的反馈,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是否是一个有效反馈。

上文之中练字的时候,就算是朋友按照后面那种方式,非常细致的指出了你可能存在的问题,这看上去仿佛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反馈。

但是真的如此么?

你需要自己思考——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行书,而且用的是毛笔,如果你练习的是钢笔楷书,那么这个有效性显然要大打折扣(但是还是有,这个需要自己用思考去判断)

而且上文提到过的另一点,争辩。

社会对我们刻意练习之后的结果,往往都是一种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比如说你苦练销售技巧与对话良久,今天去接待客户,好吧,单子谈崩了。

这个反馈看上去好像是自己刻意练习错了方向,然而真的是这样?要知道,引起失败的原因断然不仅仅只有销售技巧,可能是你打了个喷嚏客户不爽了,也可以是今天客户刚被甩了心情不好,等等。

这种时候,无论是反馈本身,还是反馈的有效性,都需要我们自己用思考来筛选。(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给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具体看老师的境界高低)

而且不仅仅是在反馈环节,在构建心理表征和刻意练习的时候,思考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以高中阶段的学习为例(这样可以避免反馈的干扰),排除所有没用心学习的学生,只计算所有上课用心学习的学生。

一个班上的学生,他们拥有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本,同样的习题集,但是显然,学习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这种差距,从构建的心理表征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回想蒙娜丽莎,问个问题,那幅画画中有手吗?手在哪里?

相信绝大多数的人是无法具体回答出来的——这是创建的心理表征完整程度不一致(据书中引用的原例,在一桩实验之中,成就好的学生,创建的心理表征要比之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细致许多,这样可以让他们更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而在随后的“刻意练习”之中,心理表征已经创建好了,刻意练习应当如何去做?中单,不给就送?

不不不,不应该是中单,不给就送。首先自己单机玩上十来把,让自己对于这个英雄的出手速度、弹道、技能抬手有个非常清晰的了解,对这个英雄的心理表征清晰许多之后,再进行对局可能更适合吧?

大千世界,需要学习的内容何其之多,而所调用的知识与思考,显然不是寥寥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在下一节,我们简单将整个“刻意练习”的东西,大致说一遍。

  • 七、一个“刻意练习”的流程

第一步,我们自己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目标大小无所谓,比如说,成为DOTA世界冠军(周末将带来,如何利用“刻意练习”,从“网瘾少年”成长到“世界冠军”,通篇都是推理,看“刻意练习”的逻辑主线就行了)

第二步,我们将上面的目标拆分成无数小的心理表征。所有英雄的技能、物品道具体系,技能伤害数据等等,全部,做到了如指掌。并且思考这些数据的规律(你看到的,不是游戏,而是一个游戏底层的数据结构),哪些是瞬间制造大量伤害?哪些带有控制效果?哪些具有成长性?A系列与B系列的克制关系?地图模型哪些可以通过,不能通过?为什么?等等等等。

第三步,通过刻意练习,对第二步的心理表征数据进行无限重复以形成本能。之前创建的心理表征,只是你个人脑中的数据,在具体的对局之中通常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将心理表征与具体的现象对应起来,进入该阶段的反馈过程。

第四步,反馈。通常玩家会在什么时候释放什么样类型的技能?为什么?规律是什么?具体的击杀和被杀具有怎么样的通用模型?能否据此列出简化模型?有没有一定从场景P可以得到场景Q的局面?能否通过之前的那些经验创建出一些预测的心理表征?

……(建立新的心理表征模型,新的刻意练习无限重复,再反馈,再建立下一步的心理表征,这个过程中可以找比自己厉害,或者某一点做的比自己好的人求学)

坦白说,能做到前面三步的游戏玩家,其实已经不能称作为网瘾少年了,能够做完一个流程循环的,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顶尖职业选手的特性了。

原文之中有这么一句话送给大家:刻意练习是一种孤独的追求(位置2897/4210),提前可以告诉大家,哪怕你做你最爱干的事情(比如说绝大多数人喜欢打游戏)刻意练习都——特别无聊、无趣、消耗精力

如果能够对自己所有学习的内容按照这种方式走下去,能够承受这里面的孤独和无聊,你会不知不觉中成为曾经你口中的“天才”。

  • 末、结语

早十年看到这篇文章,可能我就是世界冠军了。

当年痴迷于DOTA,可惜不知道如何提高,现在知道了,可惜为时晚矣。

有多少看过之后感觉前些年白活了的书?

有多少看过之后觉得自己宛如智障的书?

有多少看过之后恨不相逢在年少时的书?

……

如果有,来吧,来吧,都发给我们吧!让我看个痛快!

下一期,第十二期,《西方哲学史》、《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二选一给大家简单介绍西方哲学史上的各种流派,以及他们的哲学观念。

小时候,我们觉得那些唯心主义的好傻B,“哟,你看,他(尼采)觉得他是太阳,然后他死了”。

“为什么这么多傻鸟(唯心主义)觉得自己死了客观世界就不存在?”

“怎么还有这种白痴(形而上学)研究那种空虚无聊的东西?”

初中的政治老师,您好,请问您现在在哪里?我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来来,你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你的阅读时间就是最好的赞美。

倘若你意犹未尽,还请点击下方按钮,或者搜索公众号名字:“你的文具盒”——

关注我们,概览群书,长见识;修身明理,知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