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有字和号,而现代人没有?

统取字是古代中国社会礼仪的一种。要从姓名说起,古代,长辈对晚辈可以直接叫对方名字,平辈这样做就视为不敬了,自己称呼就视为谦虚。那平辈间怎么叫?就叫字以示尊敬。

《礼记》记载男子20而冠取字,就是说20岁,加冠礼时家长会请很多人来参加,一般会请宾客中的大贤给儿子取字。就是要有文化人来做这事。古人对这讲究,冠礼就是告诉你成年了做事要了注意操行了,也告诉大家这家伙不是小孩了。字就于是有了这些寄托。取字是要具备条件的。

现在说现代。有人说主要是文革造成的,本人反对,文革是不是好东西但也别把屎棚子往上扣。台湾香港新加坡大马除了大陆其他都没文革,但是华人现在不都没再取传统的字了嘛。(其实是有的只是发生变化了,为什么这么说,除了大陆其他地区的华人基本都有英文名,这就是他们的社交称呼。只是换了马甲,当然也可能是流行)。别拿连战李傲虎我,这些193几年生的。

传统字消亡的原因

1受西方文明冲击,1915左右开始的以胡适,作人,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冲击对字有很大的负作用,这帮人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马克思等的社会主义,打到孔老二。另一派主张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不打倒孔圣人。但是两派有共同的主张就是解放思想,主张白话文。去文言文,去除封建礼教枷锁。取字是礼中之一。

2那个时期文盲太多取字资源短缺。

3户籍登记改革。

4文革 !

非大陆地区字的变革。他们不接受像冠礼这种形式,但接受体现相互尊敬称呼字的人类社会文明行为。但是受西方优势文化的影响慢慢转变成英文的平辈称呼。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较低,儿童夭折非常多。对于一个平均寿命30~40的社会。一般家庭不太可能给刚出生的孩子起个比较志向远大的名字。比如我希望你一出生就飞黄腾达等等。更多的父母比较实际,会起一些纪念性或祈求好养的名字,稍微有点文化的,或者说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庭,会对着五行来取一些意义比较好的名字。这类名字放当时来看,跟狗剩,狗蛋,宝生,翠花差不多。寓意比较浅显,大多是父母或家中长辈使用,放现在,差不多是小名。

等到快成年时,基本可以确定你这人发育的差不多不会夭亡,且你已经准备好进入社会创造价值了。这时候你再用这种名字,的确会被同龄的人耻笑。堂堂七尺男儿叫唐小白,李二狗,姑娘叫王翠花,甚是不妥。毕竟当时父母只是希望你别早死,没想那么多。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字”,即一个对外使用的正式名字。有一些比较好的寓意或显示有一定文化程度,相当一部分是小名的升级版,或表明家中排辈,按现在的话讲,比较小清新(相比小名)。也可以理解成工作的假名,比如理发店的peter老师。

号则是一些有名望的人为表达自己的终身志向或显示其影响力而用的,也有取自自己的居所,自己的作品,或宗教信仰的号,等级比字要高。基本属于黄土埋半截,人生没啥大发展时,半盖棺定论的自我描述。大部分应该是自号。

现在科技发达物质丰富,出生了后大多孩子可以存活,不用顾忌夭折或不好养,而且出生不久就要上户口,日后改名还特别麻烦。所以很多父母不再成年后再取字,而是把寓意美好和未来憧憬的字用在了新生儿身上。但是也有很多家庭保留着家中亲戚才会唤的小名。算是名和字在现代的一种形式吧。至于号,目前自号比较少了,称号倒是不少。比如国家授予的抗洪英雄称号,航天英雄称号。号的来源极少来自于自己了,更多来自于某个集体或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