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雄霸亚洲却不经打,原因竟是出在这里

不能重复使用的物品都可以称为一次性物品,然而说北洋水师是一支“一次性儿”的海军可能会有人奇怪——这筷子有一次性儿的,餐具有一次性的,海军这种“国之重器”怎么也会有一次性儿的呢?

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最显著的成果,耗费巨资建立,当时号称世界排名前十位,亚洲第一,但从北洋水师成军到覆灭只经历了一场战争,名副其实的一次性儿。因为它有一个致命伤,就是您这船虽是好船,可是您千万玩别坏,一旦玩坏了您自己根本修不好!

说白了,维修能力差是北洋水师覆灭的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个原因经常被主流历史学家忽略。

维修能力对一支近代化海军来说究竟有多重要,这个道理很好明白。打过游戏的人都知道,游戏里“回血速度”、“冷却时间”都是关乎胜负的重要指标,回血速度快,冷却时间短,优势就会十分明显。

同样的道理,军舰受损之后能不能尽快修复并重新投入战斗,也是一个直接关乎胜负的指标。

除了打仗的时候需要尽快维修,平时的定期保养也十分重要。家用的汽车都得按时保养定期更换耗件,更别说军舰这种精密武器了,如果平时没法好好保养,损坏了又不能及时修复,那它就是一次性儿的。

说几件事就能明北洋水师的维修能力有多差。

▲北洋海军

01

1886年发生了著名的“长崎事件”,北洋水师造访日本长崎港,水兵下船购(嫖)物(妓),与日本浪人发生冲突,后来事件升级,日本警察抓了中国水兵,北洋水师的大炮则瞄准了长崎港,在大炮的威胁下日本人怂了,不得不立即放人。

群架是打赢了,可是北洋水师闲着没事去日本干嘛?为了“秀肌肉”?为了购(嫖)物(妓)?

其实北洋水师是去位于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维护。

维护军舰为什么要去日本,难道大清没有“4S店”吗?还真的就没有!北洋水师唯一的维修基地“旅顺船坞”是1890年才竣工的,当时的北洋海军已经称雄于亚洲了,却连船坞都没有,根本没办法维修和保养自己的军舰。

别看这时候日本海军实力远不如大清,但大清修不好的船日本却能修好,这就是重要的差距,只是它经常被忽略。

02

1894年9月17日,中日之间爆发了黄海海战,北洋海军五舰沉没,余皆重创。但是日本联合舰队也是“爬着”回去的,虽然无一沉没但是损失也不小。可是黄海战后没几天,联合舰队就又能出来溜达了。

北洋水师呢?

由于缺乏保养,各舰在战前就早已达不到设计航速了,大战损耗过后,动力系统无法彻底修复,航速更是只能达到10节左右。这样的航速遇见敌人别说死磕了,想跑都跑不了。

舰队的火炮更是失灵了一大半,很多炮已经打不响了,能打响的炮还有很多转盘失灵。那时候的克虏伯舰炮十几吨重,人力根本无法转动,传动装置坏了就只能朝一个方向打了。后来旅顺船坞都让人占了,船根本就不可能再修好了。

余下的日子里北洋水师就在威海军港里躲着,丧失了制海权。很多人指责水师提督丁汝昌畏敌不出,李鸿章避战保船。实际上北洋水师也是真没法再出去跟人家打了,炮打不响,动力也没恢复,遇见敌人打打不过,跑还跑不快,不躲在港内又能怎么样?出去万岁冲锋那就是糟蹋国家的财产,留住本钱日后还有一搏。

03

另外,“镇远”黄海战后一直未彻底修复,进威海港时又触礁,只能坐滩充当固定炮台。刘公岛失守后,日本人把“镇远”拖到旅顺很快就修复了,后被编入联合舰队还参加了日俄战争。

根据这几件事就可以看出来,北洋水师维修、保养能力都很差,日本的维修能力明显强于北洋水师,且正是这种差距导致了战争中巨大的劣势。

那么北洋水师的军舰为什么就修不好呢?


▲停泊在英国朴次茅港,等待和“靖远”、“致远”等舰同批回国的“经远”舰

这要从大清建设海军的战略说起。

从鸦片战争开始大清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欺负惨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大清一定要拥有自己的近代化海军。可连自行车都造不出来,怎么建海军?科技不够钱来凑,一个字——“买”。

相比之下日本海军初期则更注重“造”,自己不能造就请人帮着造。1885年聘请法国设计师设计建造“三景舰”(以日本名胜命名的三艘军舰)但船还是在日本造,这就发展了日本的造船工业基础设施,引进了一批洋匠,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相比之下北洋水师的技术人才就很匮乏,虽然他也重视引进洋员,但主要是军官,缺乏工匠。送出去的留学生主要是学习驾驶,日本除驾驶外还有很多学生学习造船。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倒是培养了一些技术工匠,但并没有被大量调往北洋。

这就使大清在维修人才方面与日本拉开了差距。

其实日本人当时自己造军舰主要是因为穷,没钱买(后来凑够钱也就直接买了)。

大清有钱任性,直接从欧洲购买先进的军舰这个办法见效最快,问题是李鸿章光想起来买船了,忘了搭配周边。舰队都已成型了居然连一座船坞都没有,“豪车”都买回来了,家里甭说车库,连个车位都没买。

李中堂是明白人,很快就想明白了船坞这东西必须有,可是这钱就难要了。朝中一班顽固派大臣指责北洋水师烧钱,户部被翁同龢把持,处处刁难北洋水师。李中堂不厌其烦地上折子,给老太后和那些顽固派大臣解释,船就像人,船坞就像房子,这人冷了热了的哪能没有处房子遮风避雨呢?好不容易才讨来银子建设旅顺船坞,但这也就是个很基础的船坞,按照李的构想以后还要修更多船坞才能满足需要,但是这钱再也要不来了。

黄海战后,北洋水师只此一坞,一次只能修一艘船,全部修好得需要半年时间,这仗还怎么打?除此之外技术工人也严重匮乏,战后了李鸿章紧急从天津机器局、江南制造局等洋务企业借调技术工人,但各洋务企业都只是象征性的派了很少的人手,加上战火临近,旅顺船坞的工匠纷纷逃亡,技术工人更是捉襟见肘。

与此同时联合舰队则可以分散到多个基地维修,佐世保基地能修,横须贺基地也能修,日军还将一艘商船改装成了修理船,配有熟练技工,搭载各类机床和配件,轻伤船只就地维修不必返回本土。

这备件儿的重要性可不容忽视,北洋水师的船修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储存备件,零件坏了没法替换,立刻仿造一个技术还不到位,去欧洲买也来不及,所以只能撂着,没法修。

其实按照《北洋水师章程》规定,是应该预拨经费储存备件的,但是由于后来经费紧张就没能实行。设想一下您轮毂坏了去4S店修车,人家告诉你:“轮毂没有,我给您从国外进一个,仨月后您再来。”那心里是何等的酸爽啊?


▲北洋海军的“右一”号鱼雷艇

维修能力不足对北洋水师的制约直接影响到了战略层面。

战争初期李鸿章奉行的“保船制敌”之策,正是由于他看透了北洋水师是一次性舰队的本质,不交战北洋水师对敌尚有战略威慑力,交战之后由于不能修复必定立即转入劣势。

因此李鸿章的原话就是“不敢轻于一掷”,很明显看出他心里清楚要北洋水师决战,就是一次性消费。而黄海大战之后,事实证明了李鸿章的预测,大清根本不具备修复一支近代化海军的能力。

很多人在对比甲午海战中中日海军实力的时候,只关注了舰艇数量、吨位、航速、射速、火力等等这些纸面参数,甚至得出了北洋水师排名世界前十的假象。

实际上有多少先进的军舰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海军的真实实力,背后必须有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近代化海军。

工业体系的缺失不仅仅是造成北洋水师悲剧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通病,很多人说洋务运动是只学技术不学制度,实际上就单说这技术也远远没有学到家,也不可能真的学到家。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林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