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引出的中国“防灾减灾日”

造物主是玩平衡的高手,他一方面让中国成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另一方面又在这广博的土地上制造些麻烦,来磨砺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芸芸众生,于是有了下半句“自然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汶川地震纪念馆鸟瞰(网络图)

进入21世纪短短15年间,在国人的脑海中至少铭刻了如下几桩悲痛的灾难记忆:

2003年非典疫情,全民动员战非典。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佛山发现第一起后来称为“SARS”的病例。到了第二年的春天,SARS开始在国内及世界范围内扩散。2003年8月16日下午16时,卫生部宣布全国非典型肺炎零病例,至此,中国内地共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

2008年南方雪灾,被冰封的春运。1月10日至2月2日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经核定,此次灾害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32人,失踪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874.2千公顷,绝收面积1690.6千公顷;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2008年汶川8.0地震,6.9万人丧生。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地震,此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上万次余震。因灾死亡69227人,失踪17923人,受伤37.4万人;倒塌房屋796.7万间,损坏房屋2454.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523.09亿元。

正是汶川地震,催生了“防灾减灾日”的诞生。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的第二个月,山西省太原市的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小学生在进行防灾减灾训练(网络图)

在国际上,早在1989年12月,联大就通过了《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减少自然灾害的文化,包括灾害防止、减轻和备战。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2009年3月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中国国家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公布:每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当日为“防灾减灾日”。

同时公布了“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图标: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防灾减灾日”主题标识(网络图)

“防灾减灾日”期间,各地的相关部门都会结合当地防灾减灾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灾害常识、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

2015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科学减灾,依法应对”。文件要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防灾减灾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大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普及力度,提升综合减灾能力。同时,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法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行政,普及防灾减灾法律知识。

在“防灾减灾日”,拿出一些时间来学点防灾减灾知识,关键时候说不定能保命!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