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干燥,又恰逢很多水果的丰收贮藏季,比如脆甜的冬枣、糯甜的柿子、香甜的雪梨等,因此很多人都会在茶余饭后来一点水果,那感觉,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不过如今吃水果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多个心眼儿,寻思这水果如此之甜,是不是用甜蜜素泡过?据说,那可是一种可以致癌的人工甜味剂!那么,这样的担忧到底有没有依据呢?
图片来自网络
甜蜜素是如何诞生的?
人类可以说是一种天生就对甜味有所偏好的动物,这当然也有着很深刻的生物学意义,有助于我们的祖先在觅食的时候,可以简单地通过味道就区分出更有价值的食物。
自然界的甜食,通常都是富含蔗糖、果糖、葡萄糖以及木糖等各类糖分子的食物,对于人类而言,它们是非常好用的能量分子,极度饥饿之时,一碗糖水就足以充当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不过,随着19世纪末农业技术革命的兴起,能量已经不再是我们饮食的最大瓶颈,普通收入的人群也开始面临能量摄入过剩的问题,但对甜食的偏好并未改变,肥胖及高血糖的人群于是显著增长。
1937年,作为甜蜜的使者,也作为蔗糖的替代品,甜蜜素诞生了。它的学名叫环己基氨基环酸钠,比起蔗糖来,它不仅口味上没有明显差异,甜度却要高出40倍,而且还不会被身体代谢,对于怕胖却又管不住嘴的人来说,的确是一种福音。
甜蜜素的那些“是是非非”
不过,有关甜蜜素的非议从它正式被纳入“食品添加剂”之后就从未中断过。1970年,瓦格纳(Wagner M. W., Science, 1970)等人注意到,甜蜜素在动物实验中与膀胱癌的形成有关。这一结果在后来并未得到验证,但却改变了甜蜜素的发展轨迹。自此之后,美国市场上不再允许将甜蜜素作为食品添加剂,但欧盟却只是对甜蜜素的用量进行了限定,每天允许的摄入量为7 mg/kg,换句话说,成年人每天食用半克以下的甜蜜素,可以被视为安全。
我国对于甜蜜素的管控方式与欧盟类似,国家标准GB 2760-2014中对于甜蜜素在各类食品中的添加量进行了规范,例如饮料中的最大添加量不得超过0.65 g/kg。如果折合成欧洲标准,饮用不到800 g甜蜜素添加比例达到上限的饮料,就已经超过安全摄入量了。
自1986年引进甜蜜素作为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以来,我国目前已经成为甜蜜素的最大销售市场,更是甜蜜素的主要产地,产能占全球的8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甜蜜素的泛滥使用已经成为食品行业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消费者对它的恐惧也就不足为奇了。
具体来说,在经历多次抽查之后,市场上甜蜜素超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糕点、蜜饯与饮料等食品上。而从地域上讲,发达城市抽查的结果整体要优于欠发达城市,这可能与市场干预的能力有关。
图片来自网络
水果甜如蜜,并非甜蜜素的杰作
糕点、蜜饯以及饮料,是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甜食,所以三者的甜蜜素超标问题普遍,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些水果,甘若饴甜如蜜,是否也是甜蜜素的杰作呢?
因此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传言:西瓜比过去的甜,那是因为用注射器打进了甜蜜素;橙子比过去的甜,那是因为商家用甜蜜素泡了一宿……不过这些说法倒是有些杞人忧天了。
与一般的食物不同,水果拥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并且多数水果都有一层皮,可以阻挡一些异物的侵袭,所以甜蜜素并不能用于水果增甜。
实际上,这些说法我们自己在家就能验证。比如注射的方式,我们只需要试过一次就知道,由于水果内部压力的作用,注射器很难将液体打入水果内部,勉强打进几滴,也不能有效扩散。至于浸泡的方式,其实也不可行,当这些外来的化学物质透过水果皮渗透到内部之前,水果就已经会因此而腐烂了。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不管这些方法怎么笨拙而无效,总还是会有人去吃力不讨好地尝试。现如今,有些商人会用甜蜜素泡枣,因为泡过之后,青枣也可以变红。不过这样泡出来的枣,颜色呈现暗红色,且青红之间的界限也十分明显,更重要的是,其实这种小伎俩用温水就可以实现了,甜蜜素在其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清水冲洗之后,它们就流入下水道了。
我们如今可以吃到这么甜的水果,原因其实有很多,一方面是育种选种技术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栽植条件的控制水平更加精确,所以水果可以更好地将二氧化碳与水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糖类物质。除此以外,物流速度今非昔比,也让消费者可以尝到鲜,不必像过去那样——果园老农们摘下半熟的水果,因为等到送进超市它们就熟了。
所以,如果酷爱甜食而且吃不胖(当然这是很多人毕生的梦想),那么水果可谓是最佳选择,冬日里我们还可以创造出冻柿子之类的另类美味,至于甜蜜素超标的问题,跟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缘分。
编辑:纪阿黎
(专家:孙亚飞,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科普作者,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