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世界各国深空探测历程

2016年地球上仍然局势纷繁,英国脱欧,美国大选,韩国弹劾,德国恐袭,印度废钞。人类社会依然在进化过程中互相磨合着。政治、经济、军事三驾马车依然我行我素的追赶着时间的脚步。而集中体现各国实力的航天领域依然不乏亮点。自上一次探月高潮后,深空探测这门史诗般的“太空艺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截止到发稿时为止,2016年人类共向太空发射运载火箭85次,其中中国22次、美国23次、俄罗斯19次,三国依然保持着领跑国际发射界的强劲势头。其中,中国根据未来深空探测需求研发设计的长征5号重型运载火箭完成首秀;美国商业发射公司SpaceX利用猎鹰9号(Falcon-9)首次完成海上火箭回收。多、快、好、省、环保以成为各国竞相追求的发射阶段的目标。FAST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风云4号气象卫星、“墨子”量子通讯实验卫星等重要观测仪器的成功运行,使今天的中国在未来深空探测领域拥有更雄厚的研究基础。

▲“冰箭”——长征5号重型运载火箭

中国研制的最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全箭起飞时总推力达1060 000千克,主要来自8台液氧煤油发动机。每台推力120 000千克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产生的最高压强达500个大气压,相当于把上海黄浦江的水抽到5000米高度的青藏高原。这支芯级直径5米的火箭采用一次性大型低温液体捆绑式结构,是为未来中国天宫空间站、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探月三期工程及其它深空探测的实施而设计的。有了这样的运载工具作为基础,我国深空探测的步伐将更加坚实。2016年11月3日伴随着长征5号的顺利发射,我国新一代发射场——海南文昌发射场正式启用。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10月17日接踵而至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载两名中国航天员成功与天宫二号对接。两名宇航员稳稳地在天宫二号里创造了为期30日的我国新太空生活记录。载人深空探测中很多技术在此次任务中得以进一步验证。未来中国还将试验在轨加注燃料和输送货物,建立综合空间站等多项空间任务。

可扩展活动模块BEAM

5月,美国针对未来火星及月球有人职守基地专门研发的BEAM(Bigelow Expandable Activity Module)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并完成了伸展建设工作。随经历了一番波折,但这个可伸缩的“罐体”最终是与国际空间站连为一体。经过简单的“装修”,宇航员Jeffrey Williams着实感受了一下模块中的高温。他先后两次身着普通服装进入该模块后发现里面温度高于理论值。不过地面专家认为热了总比冷了好!

猎鹰9号

伴随着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顺利相继完成陆地和海上回收后,更低廉、更环保的火箭发射已不再是梦想。4月9日凌晨,猎鹰9号火箭在完成卫星搭载任务后,按照地面操作人员指令,稳稳地落在事先已等候多时的海上回收平台上。这次海上回收使得火箭重复利用的舞台已不再局限于陆地,也意味着火箭不再是一次性工具,在发射成本(降低约30%)和发射效率上也凸显商业航天的灵活一面。

OSIRIS-REx小行星探测器

随着阿特拉斯5型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升空,搭载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OSIRIS-REx小行星探测器开始了历时7年的“猎星之旅”——奔赴遥远的小行星贝努(Bennu),探测、取样后返回。OSIRIS-REx是此次探测任务——起源(样本)研究、光谱分析、资源确认、安全评估以及风化层探测(Origins, Spectral Interpretation,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andSecurity-Regolith Explor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词。2023年探测器将利用返回舱送回小行星表面取样。加上之前日本发的隼鸟2号(2020年返回样品),目前人类已有两个探测器正在开启“小行星探测时代”。

ExoMars-2016俄欧“火星太空生物学”计划

2016年3月14日17时31分,欧空局和俄罗斯航天局联合研制的“ExoMars 2016”火星探测器,搭乘俄罗斯研制的“质子”号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升空,于2016年10月进入火星轨道。经过地面人员确认着陆器“夏帕雷利”因着陆反冲发动机提前关闭而不幸撞毁于地面。俄方研制的轨道探测器TGO 12月向地球传回了同年11月23~28日期间采集的第一批火星光谱数据。为了更保险,目前美国采用的是连续发射两个火星着陆探测器,以最大程度保证当年探测任务可按计划实施。

在过去的一年,已在地球之外的深空中漂泊多时的人类探测器们,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玉兔”号月球巡视器

2016年8月1日,玉兔月球车停止工作。在经历972天严苛工作环境考验后,这架携带多种科学探测仪器的自动巡视机器人以发回大量数据的战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玉兔”号巡视器的月球经历为我国未来火星及深空就位探测机器人的设计研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技术经验。

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

2016年9月30日,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撞向67P/楚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罗塞塔号与地面失去联系,正式结束了长达12年共计60亿千米的“追星”之旅。10年内飞越地球3次和火星1次的轨道调整过程也成为教科书般人类探测器轨道设计经典战例!连同搭载的“菲莱”着陆器,罗塞塔号向地球上的人们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彗星印象。(参见:https://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24519&preview=1) ▲Juno探测器器传回由JunoCam摄取的木星图像(2016年12月11日)。轨道高度37,000千米,风暴直径~6000千米。

▲出现在土星光环上的金星。图像由卡西尼号于2012年11月10日距离土星802 000千米处拍摄。

▲关于冥王星及卫星Charon HZ数据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冥王星“心形“的卫星平原表面富含氮、一氧化碳和甲烷。

2016年朱诺号(JUNO)木星探测器、卡西尼(Cassini)土星际探测器、新视野(NewHorizons)号冥王星探测器相继为我们送来了众多此前不曾见过的太阳系深处的壮丽美景。

这一年因为人类知识域的继续扩展,太阳系里重现了上世纪时热闹的景象。人类探测器的身影频繁穿梭在行星际间。这一趋势必将持续下去……


作者:鲁暘筱懿。本文属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