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宋名将,大家都会想起“杨家将”,如果再提起 “种家军”,估计都不太熟悉。“种家军”是怎么回事,又包括哪些历史人物?
《水浒传》里经常提起“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这两个人物,事实上,“老种经略相公”就是北宋名将种师道,“小种经略相公”则是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两者也都是“种家军”的代表人物。那么“种家军”从何而来?这需从北宋名将种世衡说起。
种世衡(公元985年―1045年),字仲平,河南洛阳人,北宋大儒种放的侄儿。年少时就崇尚气节,兄弟中有人想分其资产,他全数辞让,只取图书。种世衡曾任泾阳知县、凤州通判、鄜州判官等职,后因西北经略判官尹洙的推荐,受到宰相范仲淹的赏识与提拔。
当时西夏李元昊称帝,西北边境战事不断,西夏人肆意进犯。在延州东北二百里的地方,有一旧城名叫“故宽州”。种世衡经过考察,认为此地是战略要塞,上书朝廷请求在旧城的基础上建造新城,用来抵挡西夏骑兵,这样既能稳固延安的形势,又可保护河东的粮食,向北也有利于进攻银州、夏州等地。
北宋朝廷最终同意了种世衡的建议,并命他负责建筑。西夏得知后,多次出兵争夺,种世衡一边御敌一边筑城,终于将新城建筑完毕,朝廷赐名为“青涧城”。此后北宋依据种世衡的建议不断建筑城池以抵御西夏。
种世衡不仅修筑防线,更注意团结羌人部落抗击西夏。他经常出行到少数民族部落,慰劳酋长,并赠送礼物,以诚信著称,因此很多部族都愿意听命。
当时有个部落酋长叫奴讹,向来倔强,以前从没有拜见过郡守,一听说种世衡来了,急忙迎接。种世衡与奴讹约定,第二天就去慰问奴讹部落。谁料当晚天降大雪,地面积雪足有三尺多深。
手下人劝道:“现在情况特殊,大人还是不要去了吧。”种世衡却道:“我正想结信于诸羌,万万不可失约。”依然起身踏雪步行。奴讹正在帐中与人交谈,认为种世衡必定不能到达,忽然听到种世衡到达的消息,大惊而起:“以前从没有官员到我部落,种将军真是第一个不怀疑我们的官员啊!”率领部众一起下拜,表示愿意效力。
此外种世衡又巧施离间计,除去西夏皇帝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刚浪棱、野利遇乞兄弟,极大地削弱了西夏军的力量。
种世衡共有八子: 种古、种诊、种谘、种咏、种谔、种所、种记、种谊,其中六人都在西部军中任职。种世衡父子率军一直东征西战,保卫西部安宁,因此百姓们亲切地称他的队伍为“种家军”。
因为抵御西夏有功,种世衡升任为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公元1045年,种世衡带病修筑细腰城,城筑成功后就因病逝世。
种世衡的八个儿子中,种古、种诊、种谔因战功显赫,被称为“三种”,不过最有名气还是种谔。
种谔(公元1027年―1083年),字子正,起初担任青涧城知府,起初因智降西夏大将嵬名山而闻名边境。其后屡立战功,他指挥的“米脂大捷”更是北宋统治后期少有的胜仗。
公元1081年七月,宋神宗任命种谔为经略安抚副使,率军西征。种谔立即率军驻扎在边境上,宋神宗因种谔提前轻率行动,就让他听命于宦官王中正。九月时,西夏军屯兵夏州,种谔率领军队攻打米脂城,但连续三天都没有攻克。西夏闻讯后立即派精兵八万前来增援。
敌众我寡,一时军心惶惶。
种谔决定将计就计,“围城打援”。他依然派兵进攻米脂,却预先在米脂城外无定河边设下伏兵。西夏军队进入伏击圈后,鼓声大作,宋军伏兵四起,拦腰将西夏援军截为两段。种谔亲自率部厮杀,西夏首位不得相顾,又不知宋军到底有多少人,被杀得大败而回。米脂守军得知援军失败后,再也无心守城,主动请降。宋军以少胜多,捷报传到京城后,全国为之振奋,宋神宗也喜出望外,让种谔不用听命于王中正。
种谔善于出奇制胜,但是性格狂诞残忍,手下稍有错误立刻军法从事。公元1083年,种谔因背疾去世。
种谔的儿子种朴也是一员勇将。
公元1099年,吐蕃叛乱,入侵大宋边境。种朴奉命出击,不幸遇伏,因为宋军兵力远不及吐蕃,全军覆没,种朴也力战而亡。种朴所骑战马十分顾主,独自托着种朴尸体跑回宋营,宋军看后无不落泪。
种朴的堂弟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
种师道(公元1051年—1126年),字彝叔,是种谔七弟种记的长子,原名建中,为避讳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师极,后被徽宗赐名为师道。
种师道起初因得罪大奸臣蔡京,被列入“元祐党籍”,罢官十年。因西部战事不断,种师道才被重新起用,任忠州刺史、泾原都铃辖,驻军西部边境。因种师道智勇双全、能征惯战,他率领弟弟种师中和一干子侄,屡败西夏。最后西夏迫不得已,重新与大宋讲和。
公元1125年冬,金兵不宣而战,完颜宗望率部直接南下包围了开封。宋徽宗顿时慌了手脚,忙令太子赵桓继位,自己仓皇而逃。继位的宋钦宗重用大臣李纲防御京师,并号令各地军队勤王救驾。
当时种师道已是76岁的高龄了,天下人都尊称他为“老种”。因为长子种浩、次子种溪,在金兵南下之前早已战死沙场。种师道得到命令后赶忙召集其他军队,率领弟弟种师中和几个侄儿一同救援开封。
到达洛阳后,金军已经兵临京城,手下人劝他暂停行军:“此时金兵士气正旺,您还是在汜水这暂做停留,以图万全之策。”
“我军兵少,如果迟疑不进,恰好证明我军兵少怯战;如果我军大张旗鼓前进,金人反而弄不清楚我军的虚实。京城军民得知我军前来,士气振奋,到那时金贼不足为虑。”
种师道一面坚定军心,一面沿途张贴檄文,虚张声势,宣称种少保率兵百万前来勤王。金兵听到种师道的消息后,惧于他的名望,没有交战就直接拔营北撤几十里。后因开封强攻无望,得到宋朝种种承诺后,暂时撤军山西。
金人退兵时,种师道建议乘其渡黄河时发动袭击,消灭金兵。宋钦宗等人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种师道叹息道:“他日必为国患。”
因宋朝时而主战,时而主和,不久种老将军又被罢免归家。不料几个月后,金兵重兵围攻太原。宋钦宗再次起用种师道,令其担任河北、河东宣抚使,屯兵滑州,事实上未给种师道一兵一将。
种师道再次上书朝廷,指出金兵狼子野心,目前只是暂时撤退,应该在沧州、卫州、孟州、滑州等地区集中兵力,严阵以待,并加紧修筑防线,以抗击再次南下的金兵。但是主战派与主和派都不采纳他的建议,只是发兵救援太原。因为情报有误,“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在援救太原途中遭伏,壮烈殉国。
太原最终沦陷,金兵再次南下。宋钦宗见宋兵屡败,又起用主和派。主和派命令地方军队不许勤王,专心讲和,并把重臣李纲贬出京城。种老将军悲愤交加,但依然忧国忧民,赶到开封不久就因病去世。
不久开封被金人攻破,金兵将领想拜见一下种师道,听说种师道已死,叹息着对他的侄儿种洌说:“如能宋朝君臣能早点采纳老将军的意见,一定不会败得这样惨。现在宋朝应该知道老将军忠义无双了吧。”被俘的宋朝君臣听到此话,都叹息不止,后悔当初没有采纳种师道的建议。
街头评书里的“杨家将”确实存在。
北宋前期,杨家儿郎世代抗击大辽,才有了后世诸多关于“杨家将”的传奇故事。而在北宋中后期,种氏家族英雄辈出,五代从军,为御夏抗金,前后共有几十人战死沙场,可歌可泣。
“种家军”不应该被历史湮没,更值得后人的尊敬与缅怀!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张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