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袍哥”到底是什么?

清末,坐在茶馆外的袍哥会成员

“袍哥”是四川方言,就是哥老会在四川的别称,早时称汉流(留),到了晚清四川官方文件上称江湖会、孝义会。其他还有袍儿哥、光棍、嗨皮、袍皮等一些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称呼。

四川袍哥在四川地区为何存续了长达百年时间之久?这与四川在大清与民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地域等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民国时期,四川成都北门大街

清末的革命党人利用过袍哥会组织,在辛亥革命前夕的四川保路运动中对加速推翻满清政府起到一些作用。知名人士杨沧白、向楚、熊克武等都加入过袍哥会。

民国建立后,特别是尹昌衡当了四川省大都督后,首先成立了“大汉公”,自认“龙头大爷”,把牌子挂在都督府大门前,其军政府被人斥为“哥老政府”。

后来熊克武、周骏等人也都曾利用袍哥会力量来增强自己争权夺利的实力。各地方头面人物更是利用袍哥会组织来笼络更多的人,以丰满自己的羽翼。

这样一来,袍哥会便堂而皇之地得到当时政府的提倡和保护,也得到下层人士的响应和效尤,因此参加袍哥会曾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袍哥会组织也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

民国初年,由于袍哥会组织内部比较严谨,宣扬大义,属于带有爱国民主思想的社会组织,成为了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国的一支强大民众队伍,在护国倒袁、反对杂捐苛政以及反对外来势力等方面都起过一些进步作用。

但在1917年以后,四川军阀拥兵自固,割占地盘,自成派系,互争雄长,混战不已。军阀在割据混战中都利用袍哥会扩大自己的武装和势力范围,而形成了军、匪、袍哥会三位一体的局面。

乱世中,有钱有势的人到处买枪买炮,成立团队,防匪保家。袍哥会中人则成了团丁或直接参加土匪、兵匪勾结,糜烂地方。

有的土匪一旦被军阀招安,便成为某某军的师长、旅长,甚至团长,如范海廷、喻海清、陈兰亭、杨春芳、魏甫臣都是以袍哥会、土匪身份一跃而当上军阀。因此,很多人便把加入袍哥会作为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

另一方面,袍哥会亦是充分利用军阀、官僚作为靠山、护身符,互相利用。到了民国中后期,大多数的袍哥会组织与军阀、官僚以及本地的封建势力串通一气,为反动政权所利用。

袍哥会中都有些什么人

袍哥会在清代的四川曾经是少部分人的秘密组织,自辛亥革命之后,参加袍哥的人员十分复杂,从事的职业以农民、自由职业者、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为主,会众主要包括移民和流民,也包括军阀、土匪和教民。

袍哥组织在四川存在了100多年,成为一股巨大的社会潜势力。四川袍哥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四川社会各阶层,无论城市或乡村,各行各业,均为袍哥所渗透。据有关部门1949年的统计,全川人口中有袍哥身份者在70%以上,四川袍哥组织势力之大,人数之多,在当时中国会党中是少有的。

四川的土匪几乎都参加了袍哥组织,但是参加了袍哥组织的人并不都是土匪,因为袍哥分“清水”和“浑水”,“浑水”袍哥才是职业土匪,“清水”袍哥则一般不干违法乱纪的事。

袍哥会组织的名称各地不一,初期通称为“公”或“堂”。民国初年《临时约法》订有“结社自由”,遂改成为“社”或“公社”。其办公处所,俗称“码头”。

四川哥老会分五个堂口,即仁、义、礼、智、信。堂口有班辈之分。四川俗话说:“仁字号旗士庶绅商,义字号旗买卖客商,礼字号旗耍刀弄枪。”可见各字号之间,成员的来源、职业和所属阶层有所区别。

袍哥会各个字号之间互争高下,以致同一地区的袍哥组织常见内斗。有时,同一地区、不同堂口的有声望的领头人会联合起来,组成大联合形式的“会口”,又称“合会”,用以互相联系,协调行动,调处纠纷。

四川袍哥会接收新成员加入称为“开香堂”。申请加入袍哥组织的人,必须要有“引,保,承,恩”四大拜兄认可的手续,才能举行“开香堂”的仪式。

参加人必须是“身家清白,己事明了”,“没有夹灰卷口”即三代人没有红疤黑迹,没有做任何坏事,为清廷做事的人不得加入。

开香堂是袍哥会的重要仪式,由全公口执事大哥拈香拜把。新入会者向五排以上的拜兄一一行叩拜礼表示谢恩,然后由“恩”字号拜兄赏赐排座。在排位方面,一般新进人员均称“幺大”。

通常,有权有势有地位的人可破格一步登上大爷或三爷排位。这种情况叫“上山插柳”。入会后,“幺大”还要照例给四大拜兄送礼酬谢,同时向公口缴纳入会金,再通告本码头各公口,经过“仁义礼智信”各堂口人的认可后,这样才是真正的袍哥成员。

袍哥会的帮派文化及暗语

袍哥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尚义”,其最重要的帮规和章程一般认为沿用了天地会的《金台山实录》和《海底》。其对外联络的方式有茶阵、口令、隐语(江湖话)、手势、兰谱、拜贴等。

袍哥会的主要成员是无业游民和下层民众,它只有代表他们的利益和要求,才能出现众望所归。

袍哥以封建伦理作为自己的伦理观,律己律人即以“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以“仁、义、礼、智、信”为群体信条,要求会众对组织保持绝对的忠信和依赖,对大爷的绝对服从。

袍哥价值观的实质就是以人身依附形成团伙,把桃园结义作为相互关系的楷模,把关公奉为崇高行为的典范,把江湖义气作为行为准则。它要求会众对同胞的困难有无条件援助的义务,同时也有接受援助的权利。

另外,为了标榜“义”,袍哥内部存在着“认盗不认偷”的观念,即允许抢劫拦道之类的行为,却不允许偷鸡摸狗的行为,对盗匪和窃贼持不同的态度。

四川袍哥文化离不开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成为袍哥的活动中心,他们在那里联络、聚集和开会,成为袍哥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袍哥们利用茶馆进行各种活动,推动了茶馆文化的发展,各袍哥码头的办事场所就设在茶馆内,有些茶馆本身就是袍哥所开。

袍哥大爷们在茶馆内处理这些民事纠纷,川西人叫“判公道”,川东人叫“付茶钱”。以上这些对当代四川甚至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民众性格、商业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天的四川方言里面常用的一句口头禅是:“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用于朋友兄弟间,意思就是很耿直,说话算话。

四川袍哥的代表人物

四川袍哥会的成员绝大多数是男子,但也有“女袍哥”。清代宣统三年,保路运动风起云涌,大邑县赫赫有名的王三大娘以81岁高龄率领同志军,享誉川西。

此外,辛亥女杰杜黄是学术界有名的女袍哥,在北京城南丞相胡同本宅开妇女茶话会,首创杜氏女子家塾,自任塾长,为京师女学发源之始。

民国时期,在成都、重庆、万县、雅安等地均有女袍哥的公口,如“四维社”“三八社”“坤社”等。四川灌县女袍哥刁李成秀,在川西袍界甚为知名。

民国“川军三雄”(右刘文辉、中杨森、左邓锡侯)合影,三人也是四川袍哥中的代表人物

四川军阀大多是参加(或挂名参加)了袍哥组织的,军阀头目几乎都是袍哥的“舵把子”。辛亥革命前,熊克武原系同盟会员,为了做袍哥的工作,从日本回川后,由佘英介绍加入袍哥会当大爷。石青阳也是原系同盟会员加入袍哥会的。邓锡侯是四川最大的袍哥之一。

其次是王陵基、王缵绪、杨森、唐式遵等大军阀。这些袍哥组织了一个“川康大同公社”,这是一个全川性的袍哥组织,但并不是各地袍哥会的领导机构。它只是一个政治性比较浓厚的,不限于某一地但各地都有分社的高级别袍哥组织。

刘文辉、刘文彩是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刘家墩子人。刘氏祖籍安徽徽州,清初移民入川安居名山县(今雅安市辖),后迁居大邑县安仁镇,世代务农。

民国年间,刘氏家族平步青云、枭雄辈出,出了3个军长、8个师长、15个旅长,还有1个省主席和1个战区司令长官。县团级以上军政官员有近50人,素有“三军九旅十八团,营长连长数不清”的说法。刘氏一家权势之盛,可见一斑。

刘文辉和刘湘叔侄,是刘氏家族最耀眼的将星。刘文辉也是大袍哥头子。刘氏在川西南的袍哥中,也有一定的威望,能掌握一部分袍哥武装。

刘文辉与其他军阀袍哥的关系也很密切,如原刘湘手下的旅长、后任雷马屏司令的穆瀛洲,是义字旗舵把子,拥有武装三四万人,“自立为王”,与刘文辉、刘树成有密切的关系。

刘湘驻军重庆最久,重庆袍哥与其下属官兵的关系尤为密切。著名的重庆袍哥大爷冯什竹、唐绍武、李祝三等,不仅与该部袍哥出身的师、旅长范绍增、陈兰亭、邓国璋称兄道弟,并与其他军官也有来往。

传奇袍哥范绍增,绰号“范哈儿”“大老造”,生于1894年,四川省大竹县清河乡人。自幼不喜读书,常到茶馆“听书”,对江湖豪侠劫富济贫心向往之。13岁入袍哥。

1949年12月14日,任国民党重庆挺进军总司令的范绍增率所属官兵二万余人在渠县的三汇镇通电反蒋起义。

解放后,范绍增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解放军四野五十军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等职。1977年3月5日范绍增在郑州去世,终年83岁。

如今讲起来,在那段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岁月里,袍哥的故事中既有时代的洪流,也有普通人真实的蒙昧、挣扎与情义,是研究巴蜀地区近代史极为重要的材料。

(作者:张嘉友)

看历史公众号:EYEO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