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河清三年的第三次邙山之战。这次大战可以说是北朝末期战役规模最大的一次主力对决。从北周完整军队动员,十月出征洛阳开始算起直到十二月战役结束,期间历经50余天。交战范围从长城重镇的晋阳到黄河以南的豫州,可以说战场跨度涵盖了整个齐周两国边境线。同时,因为突厥方面的异动,北齐也在北部边境线上投入了相当多的兵力。
自从武帝宇文邕即位以来,北周就对北齐、南陈两国保持了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为覆灭最主要的对手,北周朝廷制定了“三道伐齐”之略。公元564年即北齐河清三年,北周的重大军事行动持续时间并非上文中的50天。在战略层面上看,实际进行了一整年:年初杨忠与突厥联手在武川破口,到主力袭略至北齐核心地区——晋阳,同时还在晋南方向上出兵牵制;再到当年十月,北周方面动员全国所有可用兵力三道齐出,直至邙山会战。就战略策划与兵力调配而言,北周方面的计划真的只能用完美来形容。
然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之前两次会战中周军总是被兵力并不占优的齐军击败。其中将领兵法运筹娴熟固然重要,但齐军重甲骑兵超群的战力才是会战胜利的关键。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然而号令严明,灵活机动的战术让甲骑的战斗力发挥到了最大。在突袭周军营地时,甚至以弱势总兵力形成了局部的“以多打少”。
虽然《北齐书》中记载:“是年冬,周武帝遣其柱国大司马尉迟迥、齐国公宇文宪,柱国庸国公可叱雄等,众称十万,寇洛阳。”但是我们这里还是需要来简单地估计一下,北周一方实际在洛阳地区投入的总兵力。
▲骑兵裲裆铁甲复原图
首先我们已知《周书·卷十一》中对周军总兵力部署的情况是这样的:“于是征二十四军及左右厢散隶、及秦陇巴蜀之兵、诸蕃国之众二十万人。十月,帝于庙庭授护斧钺。出军至潼关,乃遣柱国尉迟迥率精兵十万为前锋,大将军权景宣率山南之兵出豫州,少师檦出轵关。护连营渐进,屯军弘农。迥攻围洛阳。柱国齐公宪、郑国公达奚武等营于邙山。”可知,北周方面动员倾举国之兵力,共出大军二十万。
其次,结合司马裔的传记我们可知,杨檦出轵关的部队只是周国驻守晋南方面的地方军(即史书中提到的“散隶”),兵力仅有一万人(诏剽率义兵万余人出轵关)——年初晋阳会战时,达奚武也仅仅是率兵三万在晋州方向与斛律光对峙,其兵力构成包括了达奚武麾下府兵,以及司马裔等下属的地方军。在本次战役中,达奚武及其麾下府兵被配属于洛阳战区,所以北周在轵关方向的兵力只会远远小于三万。然后是率领山南兵的权景宣部,估计其兵力也不超过五万。
周中路主力出潼关。按照战役任务划分,洛阳盆地内的周军可以分作两个重兵集团:尉迟迥直属洛阳围城集团、达奚武-宇文宪-王雄诸部邙山阻援集团。我们可以推断:第一,尉迟迥直属兵力按照周书的说法是“十万”。第二,达奚武、宇文宪、王雄并不受尉迟迥直接指挥,那么周军的兵力就要超过十万,三人麾下府兵在五万左右(参照晋阳战役达奚武直属府兵该有两万)。第三,周军最高统帅宇文护坐镇弘农,维持关中出潼关,到洛阳之间的交通线,并保留一定直属兵力。
根据上述推测,潼关至洛阳一线的周军兵力在十五万以上,按照出征距离。为保障大军出征,战兵与辅兵比例应该在1:2左右(同时参照隋唐府兵制对单个军府兵力的规定),那么精锐战兵则有五万。当然辅兵也是正规军人,虽不如战兵精锐,但也具有可观的战斗力,尤其是凭借营寨坚守时。但是周军却在北齐骑兵的突击下全部垮了!究其原因,《周书》上的总结是:“护本令堑断河阳之路,遏其救兵,然后同攻洛阳,使其内外隔绝。诸将以为齐兵必不敢出,唯斥候而已。值连日阴雾,齐骑直前,围洛之军,一时溃散。 ”
这里出现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周军会“不做设备”,我们需要重新回到地理上来思考。在观察地图时,我们总是站在“上帝视角”来审视战役的经过。但是很多线索必须以在当年两军将领相同的视角来观察才能看到。
▲洛阳邙山地区卫星地区
站在黄河岸边从北向南看邙山的状态看地图,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齐军的突袭让周军如此的意外了。按照常理,以浮桥渡黄河进入洛阳,只能走河阳道过大和谷才行——其他位置上基本都是绝壁,难以通行大军。周军只需要驻扎邙山,封锁几条路口就完全可以保证阻援的成功。当然周军也可以积极一些,将邙山与黄河之间的小块冲击平原作为预设战场。历史上,周军的行动曾经更加积极,直接进攻北齐扼守的河梁南城(修筑于黄河浮桥南端的小堡垒,控制黄河浮桥必须占据的要点),意图直接将齐国援兵堵截在黄河以北。可惜此战北周失利以至保守避战,丧失了对齐军渡河的预警。
按照周军的预想:如果齐军主力轻率渡河,走河阳道往洛阳推进,会直接暴露出齐军原本兵少的弱点。河阳道南靠邙山北依大河,只有中间一点空间可供部队进攻。这样势必会打成添油战术,落入周军的圈套,在这个战场上正是周军步阵发挥威力的好地方。即使北齐甲骑们能够突破周军在河阳道的阻截,也会因为损耗过大,失去解救洛阳的能力。
然而自从东西魏前两次邙山大战以后,来自关中的军队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入过洛阳盆地。齐军将领却对邙山地形了如指掌,知道一条可以登上邙坂的秘密通道路。于是齐军利用连天大雾的天时,偷偷登上了邙坂。此举让齐军占据了会战的主动权,齐军列阵于邙坂之上,则可引邙山周军步军上山作战,待其力弱则可破之;若周军不上邙坂,北齐方面则可以偏师牵制,主力骑兵利用这个缝隙直冲到洛阳城下去;若周军后退,则可以甲骑逐之。
▲另一个视角下的邙坂地图
此次,也是北齐三杰(即北齐后期三大名将:段韶、斛律光、高长恭)第一次联手出场。邙坂之上,齐军大阵分为左中右三阵。根据之前谋划,段韶的左军负责初战打通邙坂、大和谷至洛阳一线的进攻路线,为齐军战术机动作战争取空间,扫清进攻路径中的障碍。斛律光右军则要不停地袭扰驻守邙山各处的周军各营,保证齐军侧翼安全。此战段韶虽为统帅,然其从晋阳兼程而来,麾下兵力只有一千精骑(并州甲骑)。而斛律光自晋州率精锐来援,但因属地防御需要留足守备力量,不能调集过多兵力,主要率领的也是骑兵。中军高长恭率邺城大军步人甲骑俱备,甚至还带来了著名的“百保鲜卑”甲士,兵力最为雄厚,可担当主攻任务,负责击败周军围城集团。
会战过程中,在初战冲破周军防御后,兰陵王又两次突击,才冲破周军封锁,直达金墉城下。通过会战的过程也可以看出,单纯的骑兵冲击还是难以有效击破严整的步兵军阵。兰陵王在金墉城下被围时,北齐骑兵更有可能是下马步战的。下城的弩手用强弩射击使得周军步阵受到严重干扰,北齐骑兵才能重新上马发起冲击,最终击败周军步兵。
当然在兰陵王以五百骑入阵之时,他从邺城率领来的大军也在外围配合作战。尤其是北齐步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了稳定的战线,防止本阵发生此前河桥之战中出现的乱局——骑兵难以建立稳固战线,为对方反击冲破各队间隙所分割。同时也正是由于邺城步军的奋战,兰陵王方能纵马入阵。
▲北齐持盾重步兵陶俑,可看到北齐步兵也穿着明光铠,但款式与骑兵不同
总体来看,此战中齐军骑兵很好地发挥了其自身的优势,在诱敌和进攻中机动作战,瓦解了周军步兵的阵形,还击败了周军骑兵的反击。周军由于过度相信自身的兵力优势,反倒被各个击破。
然而,甲骑具装在此战中还是暴露出了自己的缺点。兰陵王发动了两次突击,才能冲破北周步兵军阵。这一点与高洋在肆州会战中,齐国甲骑冲击游牧骑兵时摧枯拉朽的情况完全不同,可见甲骑冲击绝对不是可以一招吃遍天下的撒手锏。战场上甲骑并非万能的,防御作战中骑士需要下马步战,这实际上是对甲骑的极大浪费。不同兵种拥有不同的优势,战役中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去打击敌人的劣势,才能取得胜利。
当然本战中的齐国甲骑,也打碎了很多关于重甲骑兵的谣言:机动力差,速度慢,只能在小规模的战争中发挥作用。
首先,从晋阳来援的段韶部精骑铁一般的说明了甲骑的战略机动能力并不差,一人多马的配置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后世的辽代甲骑与欧洲骑士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骑士拥有战马一匹、乘马数匹,行军时骑乘马,临战才换乘战马,当然其成本也很高昂。战役机动性上,甲骑依然不弱,登上邙坂以及接下来从邙坂冲击一路冲击至洛阳城下都需要克服地形上的崎岖(同样的地形让周军步阵解体,可见地形崎岖)。从初战的诱敌,到会战中扫荡洛阳周营,齐国甲骑是依靠高强度机动作战以实现局部的兵力优势,完成战略上的以少胜多。
齐国甲骑在北地的与奚、契丹等族的对战中,完全没有出现“被草原轻骑兵用弓箭放风筝战术所轻松击败”。相反,甲骑强有力的冲击,直接将组织松散的草原骑兵击溃,如同被高压水龙冲刷的泥土墙壁,在洪流的穿刺下崩溃。在邙山会战中也可以看到,甲骑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并不比步兵逊色太多。邙坂初战,具装骑兵用更灵活的战术击溃了周军步阵(当然,由于地形与天时的因素,周军步阵在运动中逐渐破碎)。可见重甲骑兵绝非用途单一的玩具,而是适应能力强,战斗力十足的精锐部队。
几次战役中,北齐百保鲜卑甲骑都以少敌多而取得大胜,可见其战斗力之强悍。因此,才会说百保鲜卑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中的佼佼者。
不过与西方封建社会缺乏武器管理制度不同,我国封建律令国家对一些武器装备有着严格的管制。比如唐代法律规定陌刀、长槊、盔甲、弩这几种装备不允许私人持有,因为对这几种武器尤其是对铠甲的管制,使得政府军队对其他武装势力有着绝对的装备优势。北齐也同样不允许私人大量持有弩与铠甲,这点可以通过斛律光被冤杀一案看出。《北齐书》曾记载:“家藏弩甲,奴僮千数,每遣使丰乐、武都处,阴谋往来。若不早图,恐事不可测。”可见私藏一定数量的弩甲无论在什么时期,都可以被视作谋反的证据,尤其是权贵。
结合《木兰辞》与唐代府兵制,我们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对武器装备的管制逐渐增强。这一点也正反应出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由贵族社会转为律令国家,军队日益国家化,军事物资管理日益严格,文武官体系分流。这似乎也预示着建立在贵族社会基础上的甲骑具装时代的黄昏。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对刀剑有兴趣可加龙泉刀匠老刘weixin:Lqbj689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