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类似这样的话,“老子英雄儿好汉”、“虎父无犬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等。以上这些当然是明显的血统论或者是场面话而已。
笔者平常致力于读史,于是决定去查一查那些在所处时代建立显赫功勋、在历史上留下光辉足迹的名人们的子孙的人生境遇。希望从中能够一窥名人家教的奥秘以及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个体命运的浮沉或者兴衰。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
相信经常翻阅微信鸡汤文的朋友,肯定对诸葛亮的《诫子书》不陌生,全文八十六个字,内容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是在四十七岁时才有的儿子,因此他临终时,诸葛瞻年仅八岁。幼时的诸葛瞻非常聪慧,诸葛亮十分担心他过于早熟,将来不能成为大器。这份《诫子书》正是诸葛亮临终时对儿子诸葛瞻的谆谆教诲。
由于父亲诸葛亮在蜀汉的功勋实在太过耀眼和辉煌,因此诸葛瞻作为官二代,受到了父亲的荫蔽,并且娶了公主为妻,担任侍中这样的显赫要职(皇帝的私人秘书,魏晋以后,逐渐权重)。
如果蜀汉政权一直这么存续下去,那么诸葛瞻的人生境遇很有可能是按部就班的升官,享受一世的荣华富贵。可惜在三国那样的动荡年代,这注定是个奢望。
此时天下的形势已经逐渐明朗,司马氏专权的魏国国力蒸蒸日上,已经在和蜀汉以及东吴的对决中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天下一统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
公元263年,冬天,魏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今甘肃文县)得手,诸葛瞻率军前去抵抗,战败后退守绵竹。邓艾派人送来劝降书,书中道:“阁下如若归降,我当上奏朝廷封你为琅琊王!”(这个琅琊王可是非常有讲究的,诸葛家族的祖籍便在琅琊郡的诸县)
诸葛瞻怒斩使者,准备率军出战,战前,他悲愤地对左右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蜀汉和魏国的最后一战——绵竹之战开始,最终诸葛瞻父子壮烈殉国,此后邓艾率军长驱直入抵达成都,后主刘禅出城投降,蜀汉宣告灭亡。
著名史学家毛宗岗点评道:“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报社稷。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盖战死绵竹之心,亦秋风五丈原之心也。使当日甘心降魏以图苟全,则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家训,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则武侯存。”
身为诸葛亮的儿子,既是一种巨大的荣耀,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
诸葛瞻牺牲了自己生命,保全了诸葛一门的忠烈,或许就是在国破家亡时,身为忠臣之后的代价吧!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南)人
王猛之孙王镇恶
王猛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和谢安起名的宰相,他文能安邦,武能灭国,在他的全力辅佐下,苻坚的前秦统一了北方,十分天下居其九,达到了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
王猛也被誉为“功盖诸葛第一人”!
王猛的子孙中最著名的是王镇恶,他的人生经历也成为那个动乱时代的缩影。
王镇恶出生在五月初五,按照当时的习俗,这天出生的孩子不吉利,因此家里人准备把他送人。不过祖父王猛见了这个婴儿却道:“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过去孟尝君在恶月出生而做了齐国的宰相,这孩子也将要使我们家门兴旺的。”所以给他起名叫“镇恶”。
王猛去世八年后,苻坚不顾王猛临终前的劝告,发动了对东晋的战争,最终在“淝水之战”中遭受惨败,曾经强盛一时的前秦很快陷入了动乱之中,分崩离析。为了躲避战火,王镇恶及家人一同投奔了东晋,居住在荆州。
出身于将门世家的王镇恶喜读兵书、善论兵事,在当地颇有一些名气。宋武帝刘裕起兵之后,有人向他推荐了王镇恶,一番交谈下来,刘裕对于他的谈吐才干非常赏识,当即任命他为行参中军太尉军事一职。
在跟随宋武帝刘裕平南燕、破卢循、并刘毅的过程中,王镇恶展现了非同凡响的军事才干、屡立战功,逐渐成长为刘裕军中一员主力将领。
在此后刘裕扫平后秦的战斗中,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等那个时代最为璀璨夺目的将领驰骋疆场、纵横关中,让北方政权领略了东晋军队的强悍战斗力。
刘裕将至长安时,与在灞上迎接的王镇恶相遇,他亲切的拉着王镇恶的手道:“成就我军赫赫威名的,正是有赖于将军啊!”
王镇恶连忙谦逊道:“这是仰仗明公的威势和三军将士用命,末将哪儿有什么功劳啊!”刘裕摆摆手笑笑道:“将军这是想学冯异啊!”
(冯异是东汉的开国名将,每当在战场上打了胜仗之后,众多将军聚在一起夸耀自己的功劳,唯独冯异远远躲在大树下面,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因此他又有“大树将军”的外号,在后世以居功不自傲而闻名。)
不久后,留守江南的重臣刘穆之病故,本想坐镇关中、经略西北的刘裕为了稳定朝中的局势,只得准备返程。他任命自己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为安西将军、雍秦两州刺史,负责镇守长安,并安排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等将领辅佐他。
同样战功赫赫的沈田子一向不服王镇恶,他认为自己在灭秦战争中的表现要超过他。加上王镇恶祖父王猛在关中百姓心目中威望卓著,这让沈田子等南方出身的将领非常妒忌。
刘裕走后,儿子刘义真并不能掌控大局,在此后与夏国的几次战斗中,王镇恶对于沈田子的消极应战态度非常不满,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升斗小民解决矛盾的方式最普遍的是怒目圆睁、挥拳相向,而对于这些在死人堆里滚出来的将领来说,解决矛盾的方式则更为极端。
公元418年,正月十五,沈田子以召开军事会议的名义邀请王镇恶到另一员将领傅弘之的大营中,王镇恶到后不久,沈田子屏退左右,发出信号唤出埋伏在暗处的亲卫将王镇恶斩杀。可怜这位浴血沙场、征战半生的名将以如此让人叹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金戈铁马的人间岁月。
造成他悲剧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上刘裕用人不当,没有选立一员真正能够掌控大局的将领来坐镇关中。同时,王镇恶作为前秦一代名相王猛的孙子,不但受到军中将领的妒忌,更是受到主帅刘裕的猜忌。
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如王镇恶身为北方人,虽然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但是他不善于处理和南方将领的关系,加上他生性贪财,为人直率,因此很容易受到喜欢抱团的南方系将领的排挤。
在唐宋供奉历代名将的武庙中,王猛、王镇恶是唯一一对入选的祖孙档,可见王镇恶的军事才能在后世的影响力。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
曾国藩是深受后人钦佩的“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典范,毛主席和蒋介石都对其赞赏有加。
其后,曾氏一族更是出了众多领域的卓越人才,这与曾国藩一直所倡导的门风家教是分不开的,无疑,在众多优秀的曾氏子孙中,其长子曾纪泽最具有代表性。
身为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幼年便受到了严格的教育,诸子百家、诗词歌赋这些传统教育自然不再话下。
由于受到当时日益盛行的洋务运动影响,少年曾纪泽更是对于西方的科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尤为擅长算术和英语,成年之后,便以“学贯中西”的美誉远近闻名。
父亲去世以后,曾纪泽向成为卓越外交家道路踏出了最为坚实的一步,他先后担任出使英国、法国大臣。驻外期间,他深入了解了欧洲各国的历史变迁、基本国情、风土文化,广发考察了各国民间的工商业发展情况等。大大的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曾纪泽所了解的这些知识成为他以后与各国周旋的宝贵财富。
公元1878年(光绪四年),在与沙俄关于收回伊犁的谈判中,清廷特使完颜崇厚擅做主张,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朝廷震怒,完颜崇厚被革职查办。
众望所归的曾纪泽被清廷任命为俄国公使,赶赴沙俄重启交涉收回伊犁一事,为了让曾纪泽在谈判桌上更有底气,老帅左宗棠更是抬棺出征,数万大军开赴新疆,剑指伊犁。
经过前后数十次激烈争辩,长达半年的艰辛谈判,在曾纪泽的据理力争下,沙俄政府做了大大的让步,前番崇厚私自订立的合约大多被废除,伊犁地区尽数归还中国。(当然,由于双方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清廷还是丢掉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一带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双方重新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不管是对国际法律的熟悉程度,还是谈判桌上的坚韧表现,曾纪泽都展现了一位杰出外交家的风采,成为晚晴外交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中俄改订条约》对外公布后,世界舆论顿一片哗然。
英、法、美等国的各大权威报纸均载文评论道:中国的天才外交官曾纪泽创造了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迫使大俄帝国把已经吞进口里的土地又吐了出来。
这是俄国立国以来不曾有过的事情。
经过几年在欧洲的任职后,曾纪泽被调回国内,协助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帮办海军事务,为了不至于在采购船炮的过程中为西方人所蒙蔽,曾纪泽系统的学习了近代海军的知识,在涉及舰船技术方面有很深的见地。在北洋水师期间,他还亲自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普天乐》。
公元1890年,曾纪泽因病去世,年仅五十二岁,这位名门之后、爱国主义外交家注定会和他父亲曾国藩一道,为后世所铭记。
▲曾纪泽(1839年12月7日—1890年4月12日),字劼刚,号梦瞻。汉族。
三个名人之后,三段迥然不同的人生经历,相信会给我们以不同的启迪。他们或许没有父辈祖辈在历史上的煊赫名声,但是他们依然靠着各自的努力在各自的历史时空和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或许有鲜血的教训、人生的无奈,但是纵归以各自的方式在世上轰轰烈烈的走过一遭,胜过无声无息一场。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天野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