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细胞中的迷你“发电站”

大家都知道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吧?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发电站,每天的发电量可突破4.3亿度电,占全国日发电量的5%左右!如果有一天突然停电,没有了能量供应,你一定感觉生活非常不方便,很多事都作不了。而当我们饥饿的时候,也会觉得心慌乏力,干什么都没劲,其实这是细胞缺少能量的表现。你知道吗,细胞所需的能量主要就是由细胞中的迷你“发电站”-----线粒体提供的。

线粒体是什么样的?

图1:线粒体结构模式图 (图片出处:https://refer.biovip.com)

线粒体是由内膜和外膜两层膜包被而成的椭球形结构(其结构如图1),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所包被的内部结构称为线粒体基质。这里,将内膜靠近基质的一侧称为内膜“内侧”,内膜朝向外膜的一侧称为内膜的“外侧”。内膜上有很多与能量转换、电子传递有关的蛋白质分子以及一种特殊的ATP酶复合物。线粒体非常小,直径在0.5到10微米左右(大概只有头发丝直径的1/100)。

水利发电站是怎样发电的?

说线粒体“发电”,其实不太准确,因为它并不直接产生电能。但是在线粒体里发生的神奇变化却可以产生大量的被我们称为“ATP”的物质,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的细胞提供能量,所以我们又把线粒体称为细胞的”能量工厂”。人们的研究发现,线粒体供能与水利发电站发电的原理还真的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线粒体是细胞中的“发电站”。

我们都冲过淋浴,当水从高处的淋浴喷头喷落下来,“砸”到咱们的皮肤上时,咱们是不是觉得水有一股“冲击力”?而且水越多,喷头越高,落下来的水冲力越大?这是由于有重力的存在,高处的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比低处的同一物质具有更多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物体质量越大、位置越高,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多。

水利发电就是利用了水的势能来发电的。如图2所示:由于有大坝的拦截,造成大坝一侧水位高,另一侧水位低。当大量的水从高水位一侧流经大坝时,就推动安装在大坝内部的水轮机的巨大叶轮,叶轮的转动又进一步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大家想一想,水利发电的整个过程是不是就是利用了水利发电站的特殊装置,将位于高处的水所具有的势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呢?

图2:水利发电站工作原理(图片出处https://www.csdyxx.com)

线粒体是怎样“发电”的?

水利发电利用的是高处水的势能,而细胞中线粒体利用的是蕴藏在能量物质葡萄糖中的化学能,我们的细胞不会利用葡萄中的化学能,只能用一种叫ATP 的小分子物质中的能量。因此,线粒体的工作就是与细胞的其他结构配合,把葡萄糖中的能量转变为ATP中的能量。

水利发电站有一道拦水的大坝,大坝一侧水位高、另一侧水位低;而线粒体内也有一道大坝,就是线粒体的内膜,内膜内侧氢离子浓度低,内膜外侧氢离子浓度高。这种跨膜的浓度差也造成氢离子高浓度侧具有较高的“化学势能”。

位于大坝上水轮发电机组能把水的势能转变成电能,线粒体内膜上的ATP酶复合物就是大坝上的水轮发电机组,能将高浓度氢离子的化学势能转变为ATP中的能量。一小碗米饭(约2两,也就是100克)中含有116千卡的能量,大概能使209个550毫升矿泉水瓶所装水的温度升高1摄氏度。但是这些能量不能一下子在细胞中释放出来,否则就会像在细胞里点一把火一样一下子把细胞“烧”坏。因此,在细胞中,葡萄糖中能量的释放是一个温和的、逐步氧化分解的过程。

我们食用米饭后,米饭中的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最终被消化吸收进入细胞。在细胞中,经过在线粒体外和线粒体内的一系列变化,葡萄糖被逐步氧化分解产生更小的分子NADH(还原氢),“还原氢”分子中还蕴藏着大量能量。这些“还原氢”来到线粒体内膜的内侧,在内膜上多种蛋白质分子的作用下,“还原氢”被分解,产生电子(e-)和其他物质,同时内膜内侧的H+被运到内膜外侧,这样,内膜外侧H+越来越多,就形成了跨内膜的H+浓度差,也就是说内膜内侧H+浓度低,内膜外侧H+浓度高。而当H+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过膜时,ATP酶复合物就把将H+的化学势能转变为ATP中的能量。另外,“还原氢”分解产生的电子最终被内膜上的蛋白质传递给氧而生成水。(如图3)

图3:化学渗透假说简单模型(图片出处:https://www.ib.bioninja.com.au 本图经本文作者作适当修改)

大家是不是觉得还有什么没说清楚啊?对,科学的魅力就在此,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接近真相。科学家们在不停地探索着线粒体和其他细胞结构的奥秘,也取得了很多成就。比如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复杂的产生ATP的过程就被称为“化学渗透假说”,所谓“假说”并非异想天开,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实验证据支持这一假说,这个假说的提出者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P.Mitchell)还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奖呢!小小线粒体居然在做着与自然界最伟大工程如此类似的事情,是不是也足够神奇?有关线粒体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等着热爱科学的你去探索和发现!

作者:韩宏杰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