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生气的模样,就是原生家庭教样

资讯:北京校园欺凌事件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新媒体专电  近日,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一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遭到同学的“霸凌”,事后出现失眠、恐惧等急性应激反应,质疑校方处理不当。此事经互联网传播发酵,引发公众强烈关注。对此,记者多方联系涉事相关方,关注“反校园欺凌”难题。

一、我们不评价这次事件!

早上上班路上,看此事件的分析时,看到一句话,说「每一个孩子的模样,就是原生家庭的教养」。这句话特别触动我,我稍作修改,我觉得「每一个孩子生气的模样,更有原生家庭教养的模样」。

我们在谈论一个人脾气好坏或者讲论一个人性格是否温柔的时候,不是去看他平时大多数时候的样子,而是看他生气时候的样子。一个生气时候都能保持冷静,不躁不怒的人,他平时怎能不是一个理性有素养的人呢?一个生气时候都能平和温柔的人,她平时怎能不是一个温柔的人呢?

二、从家庭教育看此次事件。

应该说,在每个孩子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都经受或者目睹过校园欺凌事件,这好像是古今中外就存在的传统。

那为什么以前的时候被欺凌都没有现在这么严重?对男孩子来说,谁上学的时候没被同学欺负过?谁没欺负过同学?那为什么以前我们被欺负了没有像今天的孩子这样,出现过激行为或过激反应呢?

我觉得这跟我们这个时代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生活条件的改善,让我们的所有条件都变得更「美好」,包括孩子也不会跟以前一样经常遭受呵斥等,孩子都是在「爱」中长大,有些爱的确让孩子成长得更阳光向上,但另一方面,有些爱让孩子变得骄纵、变得胆小。当骄纵的孩子遇到胆小的孩子,事情就走向了两极化,再加上各路专业人士的关心,事情就会愈演愈烈。

三、从学校教育看此次事件。

研究发现,多数的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学校内的教室、走廊角落以及卫生间,因为他们都有着极好的隐蔽性。

那么问题来了,学校为什么不在这样的地方做重点监管呢?之后,学校在做校园建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避免一些校园的死角,这样是不是可以减少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果老师的监管力度也加大,是不是更能减少校园内的这种欺凌事件呢?

那有人说了,如果减少了学校内的欺凌事件,都在校外发生了怎么办?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增强校车的这种普及率,不管小初高的学生,都安全送达目的地。我们不必急于一次性将问题解决掉,只要我们拿出对待此种事件的态度,我们就能有效压制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次数!

     

四、从社会教育看此次事件。

最近两年间,各种校园欺凌事件的视频在网上频传,我总是认为,这些视频在传播的过程中,其实是在变相的教孩子们怎么实施欺凌事件。

网络的确让我们能够迅速的了解到这个世界角角落落里发生的事情,但是希望社会加大网络监管力度,让孩子远离这些暴力视频,因为处于叛逆期的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去看这个视频的刺激性,去模仿视频中的行为。

整个社会对孩子的保护,会让他们更健康地成长,希望更多来自社会各方的力量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写在最后

希望每个宝贝的都能有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少年,最终变成向上的青年!

用爱做教育 用心做服务

关注海豚课堂(haitunclass)

获取更多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