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初冬。阴平的崇山峻岭里,出现了一支疲惫不堪的兵马。一位老将用毛毡将自己裹了个严严实实,看了看眼前陡峭向下的斜坡,一咬牙,滚了下去。后面的军士骚动了一阵,但最终还是学着老将的样子,或毛毡裹身滚下,或绳索束腰,或攀援树木,用这种方法一个个度过了摩天岭。之后这支队伍下江油,破绵竹,一路杀到成都,正式结束了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
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事。没错,这位老将就是曹魏的征西将军邓艾,他带领人马偷渡阴平,攻下成都,迫使蜀汉皇帝刘惮带领太子、诸王和大臣六十多人反绑双手向魏军投降。不夸张地说,邓艾是蜀汉最直接的灭亡者,他也因此成为了曹魏灭蜀战役中的最大功臣。
此时的邓艾,志得意满,雄心万丈。蜀汉已平,他似乎已经看到了楼船下吴、一统天下的光明未来。。。
▲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263年11月,蜀汉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1功臣的悲惨结局
然而,邓艾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
邓艾进入成都不久,马上就有人上书说他抗命叛逆,意图谋反。上书的人有此次灭蜀战役的将领钟会和胡烈,也有邓艾的随军司马师纂。魏中央得到上报后反应迅速,马上下诏以槛车收押邓艾,解回长安。钟会得诏后派监军卫瓘将邓艾父子收押,面对槛车时邓艾仰天长叹:“我是忠臣啊,居然落得如此下场!当年白起的结局,复见于今日了。”叹罢,束手就擒。
之后,邓艾被押解北上,而钟会反而进入成都发动了叛乱。但钟会的叛乱就如同昙花一现,马上被扑灭了,钟会也被反杀。钟会死后邓艾手下的将士追赶上押解邓艾的槛车,把他迎了回来。但监军卫瓘参与陷害邓艾,害怕邓艾回来反攻倒算,便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在绵竹以西杀掉邓艾和他的儿子邓忠。邓艾其余在洛阳的儿子全都被杀,邓艾的妻子和孙子被流放到西域。
就这样,邓艾的人生在最辉煌的时候急转直下,跌落尘埃。这位攻灭蜀汉的头号功臣就以这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邓艾(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
2邓艾真的要造反吗
从事实上看,邓艾并没有作出什么反叛的行为。但人言可畏,钟会等人的报告说邓艾“已经露出叛乱的苗头”,也就是说他是有造反的意图的。那么,邓艾真的有可能会造反吗?
我们先来看看邓艾的生平。邓艾自幼丧父,十二岁的时候和母亲一起被强迁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的农民。但由于邓艾从小受过教育,因此是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慢慢地凭才华博取了一官半职。但他毕竟没有什么背景,又因为口吃而被人看不起,所以一直做着看守稻草的小吏这种很低级的官员。就这样,邓艾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了二十来年,后来做到了管理屯田的典农功曹,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仕途大概也就这样了。
但意外还真就发生了。在他43岁的那年,他代表典农中郎将去中央回报政绩,见到了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和他交谈一番,觉得此人不简单,就征召他任太尉府掾,后来又升任尚书郎。
邓艾的人生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之后他提出了在东南一带屯田的建议,被司马懿采纳;司马懿病死,其子司马师袭位后,对邓艾的建议也多所采纳实行。可见司马懿父子对其能力都是认可的。
在军事方面,他随军扫平了毋丘俭和文钦的叛乱,又在帝国的西部前线抵抗蜀汉的进攻,数破姜维,使其不能东进一步。可以说他在魏国的军政两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在灭蜀战役之前,已经升任征西将军,成为了魏国军方的高级将领。
可见司马懿对邓艾是有知遇之恩的,邓艾在司马氏手下干得也顺风顺水。那时候司马家早已掌权,反魏就等于反司马,邓艾肯定不会干这种事。
另一方面,邓艾没有深厚的家世和背景。
虽然据说其祖上曾经是南阳新野一带的大族,但到邓艾这一代,早就堕落成寒门了。而曹魏朝堂上的高级官员们,却大多都是士族名流,以当时的社会现状而言,这两个阶层根本就不是一路的。邓艾被杀之后的三年间,魏晋群臣对此事竟然集体保持沉默,直到公元267年,才有人上书替其伸冤,而平反更是公元273年的事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当时充满名士的朝堂上,邓艾其实是很孤独的。他即便真的要造反,也根本不会有人响应。邓艾对这点,应该也心知肚明。
因此,无论从事实上,还是动机上,还是实力上,邓艾都没有反叛的可能。
他在接到诏书的时候束手就擒,毫无抵抗,说他想叛乱,那真是比窦娥还冤。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3三伐蜀主将选择的玄机
邓艾的死,看上去有些意外。钟会死后他如果不是掉头返回,而是一路狂奔到长安面见司马昭,或许还有辩白的机会。但事实上他即便能回到长安,也未必能博得司马昭的同情,因为司马昭并不信任他,这从伐蜀战役的人事任命上就能看出端倪。
邓艾于公元255年升任安西将军,假节并兼任护东羌校尉,从此以后就一直在西部战线抗击蜀汉,并在战争中累功升至西部战线最高军事统帅。蜀汉大将军姜维数次引兵来犯,都被邓艾击退。可以说无论从军功、能力、经验、声望等各方面来说,邓艾都是伐蜀主将的最佳人选。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司马昭最终却选择钟会率领十八万大军的主力,邓艾只带领三万人执行牵制姜维的次要任务。虽然名义上他们都受司马昭的指挥,但明显钟会才是这场战役的实际领导者。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钟会从军事经历上看,显然是比不上邓艾的。
钟会确实很有能力,在平定淮南叛乱的时候,作为司马集团得力的谋臣出谋划策,时人谓之子房。然而和张良一样,他长期以来基本上只是担任参谋的角色,在伐蜀之前从未以统帅的身份独自带领过军队,这和邓艾这种长期带队作战的将领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所以由钟会担任主将,这个安排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不过仔细分析一下,却也合情合理。
前面说了,邓艾出身寒门,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基本上从出生开始就和名士之间有道鸿沟,在政治文化上,他和名士圈子肯定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尽管他战功卓著,对司马氏也忠心耿耿,但从来都不是司马集团的核心人物。
对司马昭兄弟而言,他们一方面肯定邓艾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不能给予其完全的信任。除了伐蜀战役前的人事安排,后来在灭蜀成功后,司马昭居然以“州郡将督,不与中外军同”为由,公然剥夺了邓艾所部将士的封赏,这基本上赤裸裸地表明了司马昭对邓艾及其部属的戒备和压制。
钟会则不然,他出自颍川钟氏,与司马氏一样,都是汉魏之际影响极大的名士家族,从出身上就领先了邓艾好几个身位。这些名士之间私交甚笃,《世说新语》里甚至还有个段子,说司马昭和钟会的私人关系已经熟到了可以互相拿对方父亲的名字开玩笑的地步。可见钟会由于同在名士圈的先天优势,很容易就和司马氏搞好关系。再加上他长期以参谋的身份处于司马集团的核心决策圈中,自然很快就成为了司马昭的心腹。
另外,邓艾是司马懿提拔上来的人,对司马昭兄弟而言,大概属于“先父老臣”;而钟会则是司马兄弟亲自重用的人,自然更加像“自己人”一些。
因此,邓艾和钟会,既代表了司马氏集团内部寒门官员和名士子弟两个群体,又代表了功勋老将和新生代亲信两类人。对集团最高领导司马昭来说,他很自然地会倾向后者,因为他和后者属于同一个圈子,有相同的家世、文化背景和利益,对后者更加亲近和信任。
何况对出兵蜀汉这件事,邓艾一直是持反对态度的,这使得司马昭对其更加不能放心。所以最终钟会能担任战役的实际领导者,似乎意料之外,其实情理之中。
▲钟会(225年-264年1月),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谋士、书法家,太傅钟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
4放手一搏,功成身死
另外,司马昭还派遣师纂做邓艾的随军司马,以加强对邓艾军的控制。
邓艾自然很清楚这个随军司马是作什么的,也意识到了司马昭对自己的不信任,他的心里想必是很忐忑的。开战后不久,钟会又以“畏敌不前”为名将伐蜀大军另一路将领诸葛绪收押治罪,则更加深了邓艾的不安。物伤其类,面对钟会咄咄逼人的气势,邓艾无法保证自己不落到和诸葛绪同样的下场,他思前想后,只能放手一搏。
所以他才不顾自己已经六十六岁高龄,毅然身先士卒,历经数百里荒无人烟的阴平险道,并亲自以毡裹身从悬崖峭壁上跳下,做出了这种连极度渴望军功的年轻将领都未必敢尝试的高危举动。
给予他勇气的,或许是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士无畏的天性,或许是不愿屈于人下的不甘,或许是证明自己能力的渴望,又或许是在不利于己的政治环境中求生的本能。正是这种复杂的情绪,使得他成了最勇猛的人。
他成功了,立下了绝世之功,名垂青史。但同时,他也亲自种下了悲剧的种子。
攻下成都的邓艾志得意满,居功自傲。
他事先没有跟钟会或者司马昭商量,便全权处理了战后事宜,并以皇帝的名义给蜀汉的官员都授予了官职。然后他又给司马昭上书,既没有感谢国家,也没有感谢领导,只是说我们应该给刘禅封王,然后如何如何平定吴国。
这种专擅的举动很快就刺激到了司马昭敏感的神经,使得本来就不怎么信任邓艾的他猜忌更加深刻。他通过卫瓘劝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意思是领导还没发话你别乱搞。然而邓艾已经被胜利蒙蔽了双眼,一点没有意识到危险,反而说:“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意思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再说我的出发点是好的,你就别操心了。
这就神仙难救了。
大将在外独断专行向来是当权者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更何况你的老板还不是个心胸有多宽广的人。心怀异志、视邓艾为绊脚石的钟会不失时机地上书说邓艾有反意,司马昭也就顺水推舟地下令将其收押。而监军卫瓘为了争功及保全自己,自然也不会对这个出身寒门的人心存怜悯和仁慈。邓艾之死,就是这几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看上去是个意外,但其实并不完全是意外。
纵观灭蜀之战,邓艾唯一可指摘的大概就是破蜀后所谓专擅的举动了,而这点瑕疵也完全不能掩盖其辉煌功业。但这又如何,他的悲剧,并不是源于战场。这样一位从屯田农起家的名将最终死于门阀制度和猜忌,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饮马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