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称帝前如何拉拢四方?

笼统地讲袁世凯失败的原因,不外乎是皇帝不好、总统才好,因为皇帝代表封建旧制度,总统则代表民主新制度之类。问题是这种苍白无力的说教,就好像反腐倡廉的重要性那样,随便拉个学生听三堂大课,也会清清楚楚;而一说到实际的,就是天天给全国上反腐倡廉大课的政法委书记,也会稀里糊涂得不可救药。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研究下,哪个监狱里的大老虎,被抓前没给下属念过反腐经呢?

随便翻下历史,看过北洋军阀的表现,也能知道他们的德性。这种人会支持民主共和,那就是个笑话,因为,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些人在公开场合装模作样,那是职业素养决定的,可拿它当真,那就是围观群众看不穿啊。

所以,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比古人高明的地方,就是在于他会讲民主自由的大课,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个社会从来也不缺讲大课的人,随便拉个初中生培训几天,也能把这种大课讲得头头是道。想靠这种东西决定几十万北洋军的动向,或者中国的未来命运,简直就是胡扯。

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显然不是为了跟历史潮流作对。我们必须知道,当时的世界上,固然有总统靠民主自由强大的国家如美国,但也有皇帝靠君主立宪强大的国家,例如英国、日本,更有一心独裁还过得滋润无比的国家。而在当时,并没有一个标准,规定哪种制度是正派、哪种是邪派。

很明显,袁世凯叫总统还是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者有什么区别,而这一点,是所有教科书都避讳的。因为,它涉及到了权力斗争的本质:利益。

一个政权声称自己是皇帝,通常来讲只有两个目的,或者给自已下属一个名份,或者是中央集权的需要。

一切是显然的。小弟们把脑袋拴在腰带上,跟着大哥造反,绝不只是打份工那么简单。别人称王了,旗帜上写的都是丞相司徒、骠骑将军或政治局常委,跟着你混只能当个主簿、别驾或派出所所长,能有号召力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刘备、刘禅不称皇帝,诸葛亮混到死,也就能混一个省部级;因为刘备、刘禅就是四川省长级别的官员(益州牧),诸葛亮想混一个副国级、正国级干部,就是造了刘家的反,那也是白搭。但是呢,如果刘备刘禅称了帝,诸葛亮再想混一个副国级,估计闭着眼睛也能混到;想当国级干部,努把力也是有机会的。

后来,诸葛亮听到自己的朋友跟着曹操混,只是混了个市级干部,那是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因为我跟着刘备混,现在已是副国级丞相了,你怎么才当个市级干部呢。看着诸葛亮这种感慨之词,实在让人想起夜郎国的故事,因为,这真是传说中的夜郎自大啊。蜀国虽然称为一个国,但是同从前的益州有多大区别呢,换而言之,如果不是刘备父子称帝,诸葛亮靠什么从四川省省长助理,变成堂堂蜀国的丞相?

如果刘备父子就是益州牧,诸葛亮给刘备父子打工,听到从前的朋友混成了市级,估计不敢随便自豪的。因为,朋友跟着曹操混,虽然混的很一般,但也是独当一面的正牌市级官员,而诸葛亮呢,不过是一个省级官员的助理罢了。但是,因为刘备称了帝,而且政权坚持了几十年,所以诸葛亮终于以丞相的名号写进了史书,连其他追随的人员,也都有了相应的名份,这里面的政治意义和凝聚力,绝对是不能忽视的。

袁世凯的例子,显然不能套用这种情况,因为他已经做了大总统,手下干将都分到了相应名号,政治局、副国级、省长部长之类头衔一个不少,犯不上为什么亲王、公候之类的虚职卖命。那就只剩下第二种原因:袁世凯当皇帝后,会因为相关设置的变化,触动某些人的蛋糕。

按民国的规定,北洋政府中央决策层分为上下两院,虽然不说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至少权力有一定的下放分化,各级官员们面对中央政府时,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博弈。但我们必须要知道,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依靠的法宝都不是什么约法议院,而是大肆扩编的北洋军。

辛亥革命后,各地督府同中央达成停战,相互间划好势力范围,成立了新的中华民国。一年后宋教仁被刺杀,国民党愤起反袁,结果被打得鼻青脸肿,北洋势力趁机席卷了整个中国。


注:被当成民主宪政希望的宋教仁

关于宋教仁的死,有很多种说法。在袁粉眼里,那就是孙中山嫉妒贤能、往袁大总统身上扣黑锅;在孙粉眼里,自然是袁世凯下的黑手。

这样的事情,在纸面上争,永远也争不出个所以然来的。这就象,让毛粉去说太祖,肯定是人民的大救星,但是让毛黑去说,也算是一代邪神下凡了;而让我朝自己评价中正哥,那就是一代人渣,问题是让国粉去讲,人家不叫民族英雄、伟大领袖,还有谁配得上呢?

只要历史资料保存得够多,肯定都可以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说词,因为,不管是人民救星还是汉奸鬼子,嘴里喊的,都是和平自由、民主幸福那一套。同样地,不管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都能找出一堆证据来证明,杀宋教仁这种事,跟自己真是无关。

对这样的情况,扯着某个资料的几句话,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出来。但是呢,只要看一下事情的结果和受益人,就能明白,暗杀宋教仁,笑得最欢的是袁世凯。因为,此前他最多只能控制半个中国,而杀完宋教仁、迫使国民党摊牌的结果,是自己占领了几乎全部中国。那么这种事最可能是谁下的手,还用多问吗?!

一九一三年的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可以说是权倾天下。因为,全国终于实现了中央集权化领导,北洋系成功地把手伸进了每一个角落,各地的军阀要么加入北洋军,要么得倒向北洋军,中央政府成功地向各省份派出了政府官员,甚至不少军阀也不得不接受相关的政委、监军,交通行政虽然还有各种障碍,但谁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搞独立了。面对北洋系人马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最大扩张,不少人都是感慨万分:谁想今日之中国,竟然成了袁家的天下啊!

北洋政府确实很强势。但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北洋系的壮大,并不代表袁世凯的壮大。

袁世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整个北洋系认可的代表,也是各方面势力的平衡点。只要北洋实力派们相信,支持他能够最大化地保障自己的利益、保障整个集团的利益,袁世凯的位置就不会动摇。所以武昌起义爆发后,冯国璋想取代他,满清朝廷犹豫再三,始终不敢下手,硬是让他把自己赶下了台。但是袁世凯成功当上总统之后,北洋几大派系都实现了地位跃升,纷纷跻身政治局、成为副国级领导;此时对他们来说,相当于是爬到了百尺竿头,已经不可能再进一步。

当生存不再是问题的时候,保证自己的蛋糕最多最大,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北洋系势力当时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冯国璋的直系,二是段祺瑞的皖系。

只要看一下履历,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冯国璋并不是袁世凯的人。事实上,袁世凯练新军的时候,他跟清廷眉来眼去;袁世凯被排挤下台了,他却在北洋军中安然无恙;奉命镇压武昌起义,他就不停地拖后腿,等袁世凯跟清廷玩无间道的时候,跳出来企图取而代之的也有他。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霸气冲天、脑后长反骨的枭雄,却绝对不是袁世凯的亲信。


注:霸气冲天的冯国璋

袁世凯为什么明知冯国璋不可靠,还要重用这个人?除掉冯国璋手上有自己的基干部队外,很重要的原因是,他需要接收清廷在北方的军政资源。

一九一一年的时候,尽管满清已经奄奄一息,但是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清国毕竟是两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在京津华北一带拥有自己的军队,还有成龙配套的政务机构。大军压境、武力摧毁固然是革命的办法,但是却会使整个新政权都处在不稳境地,随时可能被南方起义军翻盘;而在另一头,清廷的那些军政部门和要人,也并没有拖着辫子殉葬的想法,他们的诉求,不过是最大程度地保有自己的即得利益而已。

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只能挑一个北洋系认可、清廷也认可的人选,作为接收满清资产的代言人。这个人必须在两边都人脉深厚,而且有足够的实力,保障政权交替能够正常进行。很明显,除了冯国璋,袁世凯找不到第二个人。

一切都按双方的设想进行。有冯国璋出面,清廷军政部门都完好地交出了自己的地盘,由冯军长代表直系军阀进行接收,最终恭恭敬敬地请袁世凯上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总统;而另一系的段祺瑞只能退避三舍,到自己的家乡安徽图谋发展,并成为皖系军阀的首领。在他们的背后,是袁世凯阴沉的身影。

由于清廷当年的削藩十分成功,袁世凯没能亲自掌握强有力的中央军,相关后果很快得到了体现。北洋系各大军阀经过几轮扩张,全都拥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作为中央政府,袁总统如果不想沦为傀儡,就始终需要面对削藩夺权的新一轮洗牌。而对冯国璋、段祺瑞等既得利益者来说,从前尊崇袁世凯,可以共同获取利益并保持平衡;现在北洋系已经在中国独当一面,相关地盘瓜分一空,袁总统再有什么指示,只能是有好处的听两句、没好处的放一边了。

随便看一下二次革命后的权力布局,就会明白一件事:中央缺少强有力的直属力量,手下派系又过于强大,那相互间的争权夺利、以及跟中央的争执,不过是早晚爆发的冲突罢了。

作为总统,袁世凯的权力表面上是被议会分走了,其实是被手下两派军阀、以及他们的大小代理人抢走了。想走行政程序收回权力,一点门都没有,因为冯国璋、段褀瑞也可以通过相关程序,在议院搞点鬼推挡出去;实在逼急了对方,他们还敢直接了当地告诉袁总统,我认得你是总统,可我手上的枪,不认得什么是袁总统啊!

很明显,如果不加强中央集权,袁世凯难免会变成汉献帝一类角色,让几大军阀牵得团团转,这也是他重新布局的迫切动机。因为两个体制里的政策区别,绝不是简单的称呼转变,而是利益布局的重新调整。

一切是显然的。袁世凯叫总统或皇帝,不过是头衔的变化,他就是叫宇宙大统领,也不会有人真的掉一块肉。问题的关键不是头衔,而是袁总统说要当皇帝的时候,还做了什么事情呢?

袁世凯不是傻瓜,他清楚地知道利益问题的敏感性。面对拥兵自重的部下,他的措施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封官许爵,大力引进文官系统牵制北洋系,对政治体制进行结构重整;同时提拔后期要求进步的二流军阀,给他们更多的权限和独立性。总而言之一句话:跟我走,有肉吃!

事实证明,历史潮流干不过真金白银,在赤祼祼的诱惑面前,各省将军、护军、镇守使都是节操扫地,纷纷表示愿意拥戴袁总统升级为皇帝。而对这些要求进步的新兴军阀,袁皇帝的封赏可谓毫不吝啬,例如,东北二十七师师长、土匪出身的张作霖,抓住时机大力跟风,立刻以“拥戴之功”被封为盛武将军,督理沈阳军务;随后张将军借着北洋势力的东风,硬是从一个市扩张到了东三省,成为名盛一时的奉系军阀首领,风头甚至盖过了直皖两系。


注:奉系军阀头领张作霖

通常历史书说到这一段时,都会发些不着边际的评论,痛斥军阀政客无耻、复辟封建统治云云。但是呢,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会明白,大家投靠袁世凯,还真不好说是节操问题。

如果对这种事情不好理解,完全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即使在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盛行的今天,为了升官发财而四处求潜的,也大有人在,所谓军中妖姬、电台主播之类绯闻满天都是,别说喊几句皇上,更出格的事都做了几百遍。当年的袁总统一不要你脱衣服,二不索贿刮钱,光写几封信、磕几个头就给提拨,而且升的还是省长、军区司令之类实权职务,如此劲爆的待遇,换当今贴个招聘启事出来,排队求跪的人肯定能从天安门一直拖到五环。

一句话,四书五经干不过真金白银。中央的赏格给到这么高,实在不能怪那时的人没有骨气了,要知道这么好的机会放在眼前,哪个敢玩清高,后果不是一般的严重。因为,当年的军阀最不缺竞争对手,袁总统看上你,那是你家祖坟埋得好,要是把到手的桃子推出去,别人趁机攀上了大树,一船人都有被打翻的危险。谁敢这样不开眼,把部下往绝路上带,都得惦量好了,到时候小弟们认识大哥,小弟手里的枪,可不一定认识大哥!

最为要命的是,袁世凯说自己要称帝的时候,并不只赏了张作霖一个人。事实上,他给全国各地一百多个军政官员都封了爵位,酬谢他们的拥戴功劳。

所谓拥戴之功,其实就是胡扯,因为发几封电报、写几篇马屁文,压根没有任何价值。袁世凯找借口提拔新兴军阀,根本原因是自己没有一支强大的亲兵,在未来的岁月里,那些新兴军阀根基不深,派系又偏,相互间没有合作基础,只有以皇上或少主为旗帜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在新政权中站稳一席之地;而经过这样一番运作,新的权力格局就重新建起来了。

文章来源博客:blog.sina.com.cn/wssjd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