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要在“新”字上做足文章

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论断迄今已逾一年。一年多的经济发展进程,全国人民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进程。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今后一个时期包括2017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经济新常态又出现新特点、新要求。按照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新特点,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法宝,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利剑。

经济新常态要求对经济发展速度快与慢,必须继续有一个深刻认识。经济增速回落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但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一个13亿人口的消费需求大军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比拟的。在这样一个消费需求基础上,中国经济回落不到哪里去的。相当长一个时期,经济增速将呈现L型的新常态,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动力转换十分重要。关键在于寻求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一年来,在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指引下,我国经济出现一些可喜局面。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刚刚公布的11月经济数据显示,11月份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一些服务领域的消费,一些代表升级类商品的消费继续呈现加快上升的趋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比重占到70%以上。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快速增长,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五一”小长假、“国庆”长假、“双十一",国内旅游火爆,购物消费爆棚。长三角、珠三角等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需求分析、追求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加强。尤其是各地区各部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稳定”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老办法”,即投资拉动,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金融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问题。怎么办?

在经济新常态下,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在“新”字上做足文章。加快孕育新机制、新经济、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动力、新服务。继续深化改革,向改革要红利,形成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体制。以工业4.0、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核心代表的新经济业态要尽快形成。培养一批诸如共享经济的新主体新产业新动力。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一批新产品新技术。给电子商务等新经济模式创造宽松环境。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培育一批新经济服务模式。

值得欣喜的是,在新常态的大逻辑指引下,除了消费领域的电子商务、网上购物业态外,全国性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与氛围也已形成。驱动力正在孕育,正在替代旧有经济拉动力。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传感技术、VR、AR、AI等为特征的新经济新金融模式正在形成。中国制造2025正在发挥威力,特别是在促进制造业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经济新常态要求在“新”字上狠下功夫,中国经济就没有理由不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