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设计中的五大错误

在常年的创业辅导中,我遇到很多对商业模式的错误理解,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项:

1.把企业愿景当作商业模式

很多企业把自己的企业愿景当做商业模式。比如”建立华人最大的上门按摩公司”、“帮助消费者实现美好的人生”。商业模式是一套逻辑,而企业愿景只是一句口号。或者说,商业模式是如何达到企业愿景的路径,而企业愿景只是最终的目标。每个企业都会有一个美好而远大的目标,但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切实可行、巧妙而低成本的方法。而投资人看中的恰恰是通向成功的方法。

2.对于平台类项目而言,未能精确的定位自己的用户

平台类产品是撮合两方或多方使用者达成交易的产品类型,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淘宝、滴滴打车、猪八戒网。平台类产品自身不参与交易,而是撮合交易双方,降低交易成本。

很多团队认为平台类产品的用户是参与交易的双方甚至多方,但事实上只能是其中一方。

因为,交易双方根本利益是矛盾的。平台类产品存在的价值是更低的成本下帮助交易双方找到妥协点,达成交易。

例如消费者希望最低价格买到最好的商品,销售者希望最高利润卖出成本最低产品,而交易的过程就是双方达到妥协平衡点的过程。所以平台类产品存在的价值就是降低双方达成妥协的成本,而这个平衡点通常会倾向于某一方,所倾向的一方,就是平台类产品的用户。

3.简单的罗列已掌握的资源,但未能说明组织的逻辑

很多创业团队在说到商业模式的时候,只是简单的罗列了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例如:我们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我们拥有当地政府的支持、我们的合作伙伴拥有强大的推广渠道,但是却未能说明组织这些资源的逻辑,比如:如何在政府的支持下运用技术制造好的产品并通过渠道取得优秀的销售业绩。

对于同一个领域的创业团队来说,由于生产大环境是类似的,因此拥有的资源也是大体相同的,所以对于投资人来说,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并不是对团队的考察重点,也不是团队间的主要差异,如何运用这些资源才是团队间优劣的重要标志。

4.追求大而全

很多项目追求大而全的商业模式,认为在商业模式上包含尽可能多的商业元素,或者将核心商业模块的周边模块也一并包含进来,会是更加安全、更加有竞争力的做法。实际上,投资界的主流观点恰恰相反,投资人更喜欢小而美的创业项目。这是因为初创团队常常缺乏资金、经验、资源、人力,很难同时处理好多个业务,失败风险太高。

例如盛极一时的凡客诚品,估值曾经高达30亿美元,但盲目扩张规模,sku一度高达5000万,导致负债19亿,其天使投资人雷军、徐小平谈及凡客项目均遗憾不已。

因此,对于初创期项目,不必追求大而全,而要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深度挖掘,做“宽1米深1公里的业务”。

5.缺乏长期的可爆发性

前面的四个错误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并不是最致命,调整起来成本也不是特别的高,但是第五个错误改正起来可能是需要将原有商业模式推倒重来的缺乏长期的可爆发性。

由于风险投资的基本逻辑是短时间内高倍数退出,意味着创业项目必须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才能一直吸引资本进入,早期进入的投资才能顺利退出,因此风险投资在考察项目时会非常注重考察项目的增长性。一般来说,对于早期项目的投资要3-5年才能退出,而10倍左右的回报率才是可被接受的投资业绩,也就是说企业业绩年增长率需要在200%-300%。如何设计一个可以在3-5年内甚至更长时间内,一直保持高增长性的商业模式成为创业团队的重中之重。

=======================================

吴伟,创业规划师,百度问咖创业导师大咖团成员,联想集团小强创业特聘导师,国安创客签约导师。擅长商业模式梳理、商业计划书撰写、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如果您有这方面的需求,欢迎来百度问咖约我哦。直接在百度问咖首页搜索“吴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