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亲的悲摧了,因为他们的女儿在排卵期的时候会对自己冷眼相待。2011年,这一最新的进化心理学成果发表在了心理学界的顶级刊物《心理科学》上。
【故事要从女性的排卵期讲起】
跟其他动物不同,人类的女性没有明显的发情期。不过她们有相对隐蔽的排卵期,这一时期的怀孕的可能性最高。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女性充分了地利用她们具有的信息不对称优势,通过隐蔽的排卵期这一平台,试图更好地实现她们的进化利益。相比月经周期的其他阶段,排卵期的女性表现出对男性优秀特质的强烈偏好。无论是充满磁性的低沉嗓音,还是阳刚英武的脸庞,都令她们心花怒放,欲罢不能。
排卵期的易感性,也意味着相比月经周期的其他阶段,这一阶段的女性要承受同样的风险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她们有理由对可能的风险保持更为警惕性的态度,这种风险就包括乱伦。乱伦会导致物种后代的基因退化,它们更容易有遗传病和染上各种传染病,因而绝大多数都会英年早逝。乱伦的恶果对雌性动物来说影响更大,它们通常会对可能的乱伦行为表现出更高的警惕性。来自动物界的报告明确指出,处于发情期的雌性田鼠、老鼠和猫,都会尽量躲开她们的雄性亲属。
1996年,法国动物学家莫纳德(A.-M. Monard)、邓肯(P. Duncan)和博依(V. Boy)发表了他们长达十多年的一项研究。通过对40匹年轻母马的观察,莫纳德等人发现发情期的年轻母马容易受到雄性亲属的性骚扰,即使如此它们也只跟来自其他群体的雄马交配。年长的母马也会帮着驱赶不识好歹也不怀好意的公马亲属。不过,令年长母马感到欣慰的是,自然选择已经设计好了保护自己女儿的锦囊妙计,所有的年轻母马都会在发情期到来的时候主动离开原来的大家庭,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加入了新的马群,其他的年轻母马则跟陌生的单身公马组成类似吉普赛人的流浪家庭。莫纳德等人认为,年轻母马在发情期的“离家出走”,目的是为了避免跟自己的雄性亲属发生乱伦。
【排卵期女性对父亲更排斥】
问题来了:女人是否也会像一只母猫一样,在排卵期的时候排斥自己家里的男人呢?
来自迈阿密大学的莉波曼(D. Lieberman), 加州州立大学的皮尔斯沃斯(E. G. Pillsworth)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哈瑟尔顿(M. G. Haselton)首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她们招募了48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女学生,详细调查了过去一个月里她们手机的通话记录,记录了她们跟自己母亲和父亲通话的次数和时间。
研究结果很有趣。在打电话方面,非排卵期的女性每天给母亲打电话的次数和时间跟父亲差不多,前者是0.6次,每次3分钟,后者是0.5次,每次2.2分钟。不过在排卵期的时候,这些女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对父亲的冷淡和排斥,她们每天给母亲打电话0.8次,每次3.6分钟,而留给父亲的配额是每天0.2次,每次1分钟。
接电话方面,即使没有多少决定权,女性依然可以选择接听时间的长短。这种情况下,她们是否还会不给自己的父亲“国民待遇”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在排卵期还是在平时,女大学生接听母亲电话的时间长短没有变化。不过,相比平时,她们在排卵期接听父亲打来的电话时会更早地跟他说“拜拜”。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靠谱吗?】
事情貌似已经很清楚了。女性的确在她们排卵期的时候会对自己的父亲另眼相看,花更少的时间跟他们通话。
科学研究中,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假设的正确,最好能找到一个替代假设,然后证明这种替代假设的不靠谱。莉波曼等人找到了这样一个靶子:也许女儿对父亲的冷淡是因为她们花了更多的时间跟母亲沟通,因为在排卵期的时候她们可能更愿意跟母亲讨论择偶的话题,因此留给可怜的父亲很少的时间。如果这一假设是对的,那么排卵期女性对父亲的排斥也许只是“时间不够”的结果,进化心理学假设她们是为了躲开可能的乱伦对象的观点就不那么牢固了。
这种替代假设好像还真有点儿道理。不过,莉波曼等人认为,这一假设是站不住脚的。按照这一假设,打给母亲的电话次数越多,打给父亲的电话次数就应该越少;给母亲打电话的时间越长,给父亲打电话的时间就应该越短。可惜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除此之外,排卵期的女性跟母亲关系越亲近,就会花越多的时间跟母亲聊天。不过,不管平时跟父亲的关系是否亲近,她们都会减少跟父亲的接触时间。
于是,反对进化论解释的这个靶子被击倒了。不过,排卵期女性对异性亲人排斥的证据依然有待加强。也许有一天,其他研究同样表明,除了父亲,排卵期的女性同样也会减少跟其他男性亲属(无论是叔叔、伯伯,还是哥哥、弟弟)的接触,但是不会用排斥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同性亲属(姑姑、姨姨、姐姐、妹妹)。不管是否如此,莉波曼等人给出的研究可能的确意味着,排卵期的女性就像发情期的母猫一样,会自然而然减少跟父亲的接触。特殊时期,特殊待遇。——当父亲的也就不要抱怨了,理解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