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冰在《为什么女人有乳房?》一文中,对人类为何存在乳房进行了有趣的解释并进行了一定推测,但也遗漏了一些同样有趣而重要的情节。本文尝试把乳房的故事补充完整。
如果有人问,人类乳房是做什么用的?你也许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当然是哺乳用的。就这么简单?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最好先了解一下乳房的内部结构。人类器官的结构总是和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脏是用来泵血的,打开心脏就会看到它主要是由一束束粗大的心肌构成;解剖肾脏,会看到用于产生尿液的成百万的肾单位,和汇集尿液的管道系统。但如果打开成年女性非哺乳期的乳房,所看到的则是大量的脂肪组织,占据了整个体积的2/3,剩下的才是腺泡组织。显然,人类乳房存在大量非哺乳用的赘物。
再者,如果乳房是为哺乳而设,那只需在哺乳期存在就可以了。事实上,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就是这样。它们的乳房只有在哺乳时才会充分发育,分泌乳汁。哺乳期结束后,乳房和乳头都会回缩,直至下一次哺乳。这一机制显然有适应性的好处:尽量少占用营养资源,减少隆起的乳房对行动的妨碍,等等。人类的其他器官显然也采取着类似的策略。比如子宫,不怀孕的时候只有一个拳头大小,怀孕时可以增大几十倍,分娩后再度回缩到原来的大小,绝不过多地占用资源。
这种经济原则随时调整着机体每一个器官的大小和结构,有时我们甚至会抱怨这种机制过于灵敏。比如航天员上天伊始,微重力的感受就会告诉身体:骨头里的钙太多了,没有必要这样浪费。然后骨头就开始丢失钙质,而不顾我们的意念拼命告诉机体:千万不要丢失骨质,我们在太空只待几天就返回具有1G重力的地面,那儿需要强硬的骨头!究竟是什么机制让人类的女性可以不顾是否哺乳,而一直保持一个具有相当体积的乳房呢?答案只能是:乳房另有他用——用于向男性发出性成熟的信号——这是性选择造成的。
性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谈到自然选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对包括物理环境、食品来源、栖息地、藏身地等在内的所谓“生存环境”的适应。但是,仅适应这种环境不足以让一个生物成为“适者”,它还必须接受异性的审视和选择。如果异性们对它看不上眼,那么不管它多么长寿或耀武扬威,也会被自然选择无情淘汰,这就是性选择。从这个意义来说,“适者生存”中得到“生存”的并不是“适者”个体,而是由个体向后发展的一条系谱传递链。“适者”只有借助这条系谱传递链才得以“生存”。
大多数情况下,“生存适应”和“生育适应”所造成的选择压力是一致的。比如,一个肉食动物快速的奔跑能力和强健的咬肌不仅有利于自己生存,还能取悦配偶。异性如果能得到这样一个个体,对它们共同的后代无疑是有利的,这可以增强后代的生存能力。
但事情并非总是如此,有时候,某些为异性所欣赏的特性对个体的生存却是有害的。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雄性孔雀尾巴的作用争论不休。达尔文最先提出雄鸟的这种过长的尾巴不是生存选择,而是性选择的产物。过长的尾巴对雄鸟的生存不利,比如可能会耗费过多的营养和能量,限制身体的灵活性,更容易让捕食者得手,等等。它的存在仅仅是因为雌性的青睐。那么雌性为什么选择这种中看不中用的身体结构呢?科学家们对此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由[注1]。这个问题在方舟子的科普着作《进化新篇章》中有较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
不管科学做出哪种解释,雄性出现的这些饰物的确降低了自身的生存适应性。在进化过程中,雄性的生存选择和性选择之间时常发生冲突,但最终总会达到一个平衡点,使这种雄性饰物的规模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偏离这个平衡点时,或者雄性在生存适应上得到的好处抵不上性选择市场上失意带来的坏处;或者情场上的得意抵不上生存力下降的不利,两者都会降低自身的适合度。
以上只讲了雄性表现和雌性选择,为什么不说雄性选择呢?这是因为动物群体的生育过程一般只需要少数雄性即可完成,普遍存在的雄性过剩会造成雄性之间的强烈竞争;雌性常常是只需要坐山观虎斗,从容选择就够了,这在雄性多偶制的物种中尤为明显。但我们人类主要是单偶制的,雄性选择就由此显得相对重要了。因此,与雄性多偶制不同,享受单偶制的人类女性也需要拿出点本事来争夺雄性。乳房这种器官便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作为性成熟和性魅力的信号逐渐明显起来。
为什么其他哺乳动物没有,或者说不需要持久乳房这种性成熟的信号,而仅为人类独有?这还要从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寻找原因。事实上,任何动物,尤其是雌性,都会在适宜受孕期向异性发出一定的信号。例如,两栖类在求偶时发出的声音信号;鸟类的某些鸣叫也有此目的;大多数哺乳动物主要发出气味信号,雄性一般凭借气味判定雌性是否处于发情期。灵长类,包括人类,则又有所不同。灵长类动物在森林里的大幅度运动过程中,嗅觉的作用明显下降,对视觉的要求上升。随着视觉能力的提高,视觉也就承担了更多猎取性信号的任务。
那么,应该在什么地方建立这种视觉性信号呢?一般灵长类动物选择了阴部。这个地方体毛较少,皮肤暴露,雌性通过外阴皮肤的红肿告诉雄性自己愿意接受性。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解剖结构和动作方式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一般灵长类动物拉开了距离。其中站立和脱去体毛这两点特征,决定了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所发出的视觉性信号明显不同。
首先,人类的站立造成女性阴部被掩藏在两腿之间,变得难以观察,因此,存在于阴部的视觉性信号退化了。这一显示排卵期的信号一旦退化,就再也没有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建立起来。至于为什么未能重建,众说纷纭,不是本文论述的内容。人类女性不再表现自身的排卵期,但是性成熟和性可接受性信号还是需要的,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体脂。
众所周知,由于女性负有哺育后代的繁重任务,需要比男性更多的营养储备,所以女性身体的脂肪含量远多于男性。脂肪作为一种能量储存的最有效方式,更多地表现在性成熟女性身上。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体脂含量的多少已经成为人类女性据以评估自身是否适合生育的重要标杆。研究表明,女性脂肪含量与月经初潮年龄密切相关,体脂不足会推迟初潮的时间。对于16岁以上女性,脂肪组织至少达到全身重量的22%时,才能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很多过瘦的女孩,由于体脂不足,会出现初潮年龄推迟、停经,甚至不来月经的情况。例如,由于职业需要苗条的身体,芭蕾舞演员到18-19岁还不来月经是常有的事情。在旧中国社会,由于营养不良,女性初潮年龄明显晚于现代女性,20岁甚至结婚后才来月经也是常有的事情。这类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营养不良造成的体脂含量未达阈值所致。
既然体脂含量对女性生育能力如此重要,它的存在当然会让男性用于判断女性的生育能力,并成为女性显示自身生育能力信号的来源。换个感性的说法,体脂是体现性魅力的重要因素。
那么,脂肪应该在什么地方出现才能表现性魅力呢?首先,应该在体表而不是体内。事实上,在女性的皮下确实沉积了比男性多得多的脂肪,这直接造成了女性皮肤细腻光滑的效果。脂肪将深层组织的凸凹结构抹平了,使之不像男性的体表那样血管纵横、青筋暴露——顺便说一句,男性皮下脂肪较少,虽然造成皮肤不如女性光滑的不足,但可以更好地显示肌肉的存在——这样,两性皮下脂肪的差别就直接导致两性审美的差异:男性喜欢女性光滑细腻的皮肤本身,女性则青睐男性皮肤包裹的发达肌肉。
但如果女性脂肪平均分布在体表,显得不够醒目。有限的脂肪还需集中使用。集中在哪儿好还是有讲究的。臀部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对于雄性来说,臀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身体高效运动能力的需要,而雌性不同。由于臀部又是产道所在地,雌性骨盆的设计既要顾及到运动能力,也要顾及到分娩能力,所以雌性的臀部要宽于男性。当然过宽也会影响运动能力,因此现在女性实际的臀部宽度应是运动能力和生育能力这两种选择压力平衡的结果。既然宽大的臀部是生育力良好的信号,而本身又不能过宽,何不将脂肪堆积在此,既造成臀部很宽的假象,又能向雄性显示自己的脂肪?实际上雌性的身体就是这样构造的。在进化的过程中,雌性性成熟时在臀部积累脂肪,而雄性则进化出欣赏腰臀比更小的雌性的心理倾向。这有利于选择到生育力强的雌性。
当人类最终站立起来之后,由于人们更多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男人看到女人臀部的机会就变少了。女人要想展示自己的脂肪,就需要在自己的身体的前面也寻找一个适当的位置。在哪儿合适呢?我们来做一个排除法:四肢因为时时需要运动,堆积一堆脂肪显然不行;头部五官已经很密集,还载有一个很沉的大脑,也不合适;剩下的只有胸部和腹部可供选择。腹部是孕育胎儿的位置,它的隆起提示怀孕,这对想寻找配偶的女性显然不利;因为对寻找配偶的男性来说,孕妇或貌似孕妇显然是没有吸引力的。
最后只有胸部了。胸部恰好已经有了一个器官:乳房。女性的哺乳能力作为养育子女的重要能力,不可能跳出男性择偶的判断范围之外。在此部位积累脂肪,使乳房变得明显,使之成为生育能力良好的一种信号,便成为一种进化驱力。一般认为,用乳房堆积脂肪发生在人类站立之后。理由是,在站立之前,乳房位于身体下端,且有体毛覆盖,堆积的脂肪不易为雄性注意到;而人类站立起来并脱去体毛后,乳房作为新的性魅力的炫耀点才具有优势。
在进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旧有器官获得新功能的几率,要远远大于机体无中生有、长出实现新功能的器官。将脂肪积累于乳房正好符合这一原则:既显示自己的哺乳能力,又展示了生育潜能,一举两得。对于站立行走的人类来说,乳房出现在胸部也的确恰当,它可以最少妨碍肢体的运动,有胸廓可以附着固定,还处于前肢可保护的范围之内——它毕竟是相对脆弱的性感器官。
隆起的乳房成为强烈的性成熟信号,从而在性选择中得以进化。但正像孔雀的尾巴不能无限长大一样,人类乳房的生长也会有一个限度。过大的乳房消耗营养,引起运动不便,这会造成对乳房大小的反向选择。最终两者会达到平衡,形成现代人类乳房正常大小的模式。
过大乳房影响运动,一般人可能还感受不多,但对于从事运动的女性的影响就相对明显了。某些运动员为了提高成绩而进行缩胸的报道屡见不鲜,比如罗马尼亚女网球运动员哈勒普就是苦于过大的胸部影响运动而做了缩胸手术。在手术之前她成绩平平,排名在世界网坛百名开外,而缩胸后成绩突飞猛进,现在已成了世界前十的顶级球员。坐在电视机前的男性观众就面临着权衡,是喜欢比赛中优胜的女性,还是青睐胸大的女性?
铁冰在科学公园网站发表过《为什么女人有乳房?》,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然其他哺乳动物只有在哺乳期才出现明显的乳房,那么乳房是不是就成了哺乳期雌性的标志了呢?哺乳期的雌性是不能受孕的,这是否会给雄性一个不要向这个雌性求偶的信号呢?如果是,那么又是什么因素促使人类男性在进化过程中转而接受并喜爱隆起的乳房呢?换言之,是否存在一个男性对乳房从厌恶到喜爱的拐点呢?
这确实是一个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有些情况可以弱化乳房是哺乳期信号的观点。首先,一个妇女是否处于哺乳期是比较容易辨认的,只要观察她是否有幼子即可,不一定非从乳房的隆起程度判断。假如一个妇女乳房隆起,却没有处于哺乳期的幼子,是否意味着这位妇女具有非常好的潜在哺乳能力,因而为男性所青睐,从而进化出性吸引的心理机制呢?其次,哺乳期的乳房和非哺乳期的乳房还是有明显差别的;表现在哺乳期的乳房表面血管丰富,乳晕和乳头都变大,色泽加深。这些可以辨认的特征会降低乳房的性吸引力。因此,男性对乳房从厌恶到喜爱的拐点也许是不存在的。从人类站立并脱去体毛伊始,当男人注意到成熟女性的乳房时,人类非哺乳期乳房的进化可能就开始了。它的进化遵从与孔雀尾巴进化相似的机制。
乳房其实还提供了另外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女性的年龄。由于人类站立的体位,在重力作用下,乳房会随着年龄逐渐下垂。乳房的位置和形态所透露出的年龄信息对求偶中的男性可能是很重要的。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男性总是偏爱年轻的、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女性。一个年轻、圆润、坚挺的乳房正是广大男性所寻求的信号。
当然,这里仅仅是提出了一些未必成熟的论据。真实的情况是很难判断的,因为我们很难还原乳房进化史。在进化研究中,一些内容是较容易还原的,比如骨骼化石能够说明的过程,DNA检测能够说明的过程等。而乳房作为软组织,很难成为化石,也缺乏其他可利用的研究切入点。这可能是长期以来,少有人深入探索人类乳房进化的原因之一。而在难以进行试验和得到实物证据的情况下,才赋予人们那么多想象和争论的空间。
(作者:老谈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