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v:yosumn)说:叮!你的新常识外卖到了。给个好评哦亲~
本文共 2651 字,阅读需 3.6 分钟
心理学家听过最烦人的话莫过于“这难道不是常识吗(还需要做实验)?”
不,当然不是!本文所举的例子会证明用实验验证常识的必要性,(¬︿??¬☆)哼。很多心理学研究结果看上去都理所当,有人觉得,这不都是明摆着的道理?但若不去验证这些“老古话”,怎么能事先判断它是否成立,能否经得起科学检验呢?通过实证追求客观真理——此乃科学的使命,无论研究对象是物质分子还是人类意识。
我很乐意分享一些能与民间智慧交锋的研究成果。那在这里,就先说说这 10 个特别反直觉的心理学成果作为开胃菜好了,下次别人再问你“常识问题”的时候,记得别轻易下判断。如果你发现我们漏掉了什么有趣的研究,请通过评论分享。
1. 那些自我激励的“咒语”对你弊大于利。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自尊偏低,那请你尽可能少对自己说一些自我激励的话,比如“我很可爱”。2009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缺乏自信的人这样自我暗示后并没觉得有任何好转。事实上他们感觉更糟了,可能是来来回回重复这些积极话语让他们不自觉冒出与之相反的念头。
另一则相关证据显示,积极幻想(Positive Fantasies)同样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甚至打击理想。大众普遍认为,如果能具体想象出自己的目标,心态会变轻松,就不至于被现状与目标间的障碍阻隔。而事实却刚好相反,研究者 Heather Kappes 和 Gabriele Oettingen 发现积极幻想容易导致活力锐减,它们让人觉得毫无必要“打起鸡血去追求理想”。
2. 即便学生以自己更偏爱的方式来学习,也不会学得更好。
有一个风靡于民间和教师业的观点说:“如果能针对学生个人更偏爱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听觉、视觉或动手做)传授知识,他们会学得比在普通教学方式下更好。”然而研究显示,即便通过学生自己更偏爱的方式学习知识,他们也并不能学得更好。
2008 年,一篇关于学习方式的文章总结道:“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实应该把学习方式的评估纳入到常规的教育实践中。”在教学领域中有杰出贡献的专家坚信,这种扬长避短式的学习方法不单是善意的谎言,甚至还会对学习有害。Scott Lilienfeld 和他的同事在《心理学 50 大谬误》一书中纳入了“教师倾向于教导学生关注他们的优势而不是弱势”这条。他们补充说,学生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补齐短板才对,而不是努力逃避它。
3. 罪犯也在经济游戏中表现出合作和亲社会行为。
我们很容易妖魔化那些违犯法律的人。近来有科学家用测试公正与合作程度的经济学游戏对犯人进行试验,才发现这样看待犯人是目光短浅的。
去年,有研究请犯人玩经典的“囚徒困境”实验,发现已定罪的犯人的合作度比大学生更高。今年,另一项研究发现,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在 “独裁者游戏”中表现出和无犯罪记录的人同样程度的亲社会行为(例如,公正分配钱财)。
4. 压抑你的怒火可能对你有好处。
民间智慧会说,心里积压的愤怒得释放出来才好。但事实上,爱发脾气的习惯反而有害健康。研究发现,当你一边想着惹你发火的人,一边击打沙包泄愤,这样只会让你更生气。当然,表达愤怒是个复杂的问题,建设性地表达愤怒有时的确是件好事,但“释放愤怒总比压抑好”的传统说法怎么着都有些瑕疵。
5. 我们做很多决定都是无意识的。
除了累瘫或喝醉的情况外,其他时候我们往往都觉得自己能把控选择,认为本人是在有意识地自主决策。但一项名为“选择盲目”的研究挑战了这种直觉思维。2005 年有这么一个实验,被试需要从一连串的组图中挑选出他们认为更有吸引力的脸,随后,主试以魔术手法的飞快交换了被选中的图片和未被选中的图片,要求被试再次做出选择。结果发现,被试没有察觉到变化,还是指向先前的选择(但现在已经是另一张照)。
2010 年另一个实验也重现了类似现象,Lars Hall 和他的同事在菜市场摊位做了实验,他们发现,如果请被试去品尝两个味道怪恶心的果酱(辣肉桂苹果味、苦西柚味),只有不到 20% 的被试会意识到他们早该在品尝之前就拒绝这个实验。而且就算告诉被试果酱很难吃,也有不到一半的被试怀疑他们选错了果酱。
6. 异性并不相吸。
人际关系中,俗话所说的“异性相吸(个性相斥的双方反而会相互吸引)”实际上并不靠谱。尽管有例外存在,但大量证据都表明我们更容易受到与己相似的人吸引。我们更容易与那些在外貌、性格、兴趣或理想上相似的人儿成为朋友或恋人,心理学上称这些相似叫做“同质性(homophily)”,即所谓的“物以类聚”,是说一个团体由一群同质性高的人组成。
举两个栗子:2010 年一项研究发现,在被试不知道的情况下,把一组脸庞照片 PS 变形得更像被试本人相貌时,人们会觉得那些脸比原始照片更有吸引力;2011 年另一项研究则发现人们喜欢和长得更像自己的人坐在一块儿。
7. 酒类专家分不出他们闻的是红酒还是白酒。
有大量文本指出专家也有专业盲点(例如,政治人士在预测选举结果方面基本没用)。但我最喜欢用的一个例子是关于酒的。2001 年,有人把白酒染红,成功捉弄了一名实习期酒类专家,使之从白酒里闻出了红酒的味道。
这个研究也挑战另一个常识——我们的感官是单独分开工作的吗?事实上,我们每一刻的知觉经验都来自多种感官的整合,正如心理学上的麦格克效应(the McGurk Effect)所反映的那样。
注:"麦格克效应"(McGurk effect)是一个感性的认知现象,表现出在语音感知过程中听觉和视觉的相互作用,有时人类的听觉会过多受到视觉的影响,从而产生误听现象。当视觉看到的一种声音与耳朵听到的另一种声音相匹配时,会让人们神秘的察觉到第三种声音。
8. 团队里有个自恋狂,挺有帮助的。
我们老觉得应该躲着点那些自我吹嘘,自以为是的自恋狂。然而,2010 年有这么一个研究结果表明,自恋者在创造性团队工作中能发挥积极影响。当四人小组需要为一家公司的发展想出新方法时,那些队伍里有两个自恋者的团队表现最棒。研究者认为,团队中有一定数量自恋者能产生健康的组内竞争氛围,更有利于团队发展。
9. 即使人们事先知道这是一帖安慰剂,安慰剂疗法依然有效。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本身已经足够反直觉了,它是指在被试不知情情况下向其提供不含治疗成分的药物,人们对于药物的认知同样引发后续心理影响,产生与真正药物相似的疗效。
最令人吃惊的是,研究发现哪怕人们知道这些是安慰剂,效果仍然存在。2010 年研究者对患有肠胃疾病的人群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结果是,若给人们服用药物并以合理的逻辑告知这是安慰剂疗法时,这些药也会开始发挥安慰剂的作用。
10. 有些时候,产妇抑郁对宝宝来说是有益的。
很多证据表明孕期压抑情绪有诸多不利影响。但如果再挖深一点,你会看到惊人的结果。2012 年一项研究揭示了母亲的孕期抑郁与婴儿在 3 至 6 个月时功能发展更好有关联,此结论适用于母亲的抑郁症状一直持续到产后的情境。
这个研究结论与“predictive-adaptive response model”反应模型吻合,认为胎儿在子宫里经历的逆境让他们具备适应性优势,若出生后再次经历类似逆境就会相对更容易适应。
怎么样,你的新常识好吃吗?:)
-end-
译者:翅膀
想象每一种可能的
心理学科普爱好者
「一日一小变」
“分享冷知识”
“河马的皮肤会分泌一种天然的防晒霜”
快来分享你知道的冷知识吧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联系邮箱media@yo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