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如何预防“春困”?

几条名为“开车如何预防春困”的微博在网上热传:勿饱食、勿疲劳、常通风、勿吸烟、轮换开、常提神。这种善意的提醒能不能有效预防驾驶中的春困呢?答案是明确的,不能。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呢?很简单,保证充足良好的夜间睡眠。如果驾驶过程中实在困了,怎么办?立刻驶进停车区,下车,休息、补充睡眠。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说明人们常常得不到足够睡眠,而且白天的疲劳和困倦与季节其实并没有关系。除非是有某些疾病,白天困倦、打盹甚至陷入嗜睡通常说明夜间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低。

多少时间的睡眠足够呢?这因人而异,个体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的人每24小时只需要5小时睡眠,有的人可能需要9小时甚至更多的睡眠,一般来说以白天不感觉困倦为宜,常人通常需要保证7~9小时睡眠。当然,这还是保证睡眠质量的前提下。

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一个人不能得到充足的睡眠,这统称为睡眠剥夺或睡眠不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至少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而瞌睡驾驶和酒后驾驶是最主要两大原因。美国睡眠基金会的调查发现,60%的美国人驾驶中发生过瞌睡和神志恍惚,37%的人承认在驾驶中曾经陷入瞌睡。发生在美国的每6起道路交通事故中就有1起是由于驾驶员瞌睡引起,每年因瞌睡驾驶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达100,000起,造成71,000人受伤、1,500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30亿美元的损失。

美国交通研究中心发现,睡眠剥夺对于驾驶员性能的影响体现在:反应迟缓,注意力不易集中,和大脑信息处理能力下降。瞌睡对于驾驶员的影响与酒精和药物相似。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由于睡眠剥夺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呢?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保证充足良好的夜间睡眠——这也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由于人的睡眠受体内“生物钟”调控,通常夜间睡眠效果更好,因此,必须强调尽量保证夜间睡眠。

如果在驾驶过程中实在困倦了,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立刻驶入停车区,下车休息,通常30分钟~45分钟的小憩,就可以使人恢复足够的清醒、警觉和精细控制能力。任何人不要都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因为道路交通意外事故常常发生在瞬间,有时,司机1毫秒的闭眼、恍惚、失神就足以酿成祸端。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休息睡眠必须去休息区,而不是在车内。因为露天停放的汽车,特别是在夏天,太阳直射情况下,车内温度会快速升高,比如一项研究发现,在环境气温为26.7°C情况下,停放在阳光直射地方的车内温度,在2分钟内就可以升高到使人感觉闷热不适的34.6°C,10分钟就可以达37.2°C,20分钟就升高到足以灾害性的42.8°C,30分钟达45.6°C,40分钟达47.8°C,50分钟达48.9°C,1小时可高达50.6°C;尤其是深色仪表板或座位可以轻易达到82~93°C。即便是在阴凉处,车窗开着的情况下,车内温度也可以在10分钟上升7°C。每年世界各地都有人被热死在汽车内报道,虽然牺牲者多为儿童,但是也不乏成年人牺牲者的报道。

研究认为,造成司机的疲劳或者瞌睡驾驶的直接因素包括:

1、长时间驾驶,尤其是长途车司机,连续驾驶8小时或者更长时间是事故发生的高危因素。预防措施就是避免长时间连续驾驶,长途车应该备有2名甚至以上司机轮流驾驶,每位司机连续驾驶时间不能超过4小时,最好每2小时进行一次轮换。

2、前一天夜间睡眠不足是另一常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驾驶时前16小时内司机如果没有经过任何睡眠休息,其驾驶性能将大为降低,发生意外事故几率大幅度增高。针对性措施是,合理安排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由于睡眠节律的影响,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尤其重要。

3、睡眠障碍和肥胖。长途卡车司机中肥胖现象较之一般人群发生率更高,而其中部分人还有严重打鼾,甚至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后者是一种严重疾病,常常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造成肥胖与睡眠障碍的恶性循环,同时可以引发其他系列严重疾病,需要及时就医。减肥、纠正打鼾以及及早发现和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仅有利于减少交通意外,同时也是保证一般健康所必须的。

4、环境因素。司机职业特性和停车设施的缺乏是另一个因素。后者依赖于公共设施建设的加强,而前者主动权则掌握在司机自己手中,司机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比常人有更重要的意义。

在现实中,疲劳或瞌睡驾驶仍普遍存在,于是司机们就想出了各种“妙招”,除 “勿饱食、勿疲劳、常通风、勿吸烟、轮换开、常提神”外,还包括诸如喝咖啡或者含有咖啡因饮料、开大收音机音量、开车窗或者开空调降低车内温度等措施。

勿疲劳和轮换开是避免疲劳驾驶的有效措施,勿吸烟则有助于提醒司机吸烟的所谓提神是无效的。咖啡因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可以短暂起到保持警觉的作用,但是绝对不能用来替代睡眠。至于其他,“勿饱食、常通风、常提神”和开大收音机音量、降温等措施都不过是自欺欺人,还是去休息区补充睡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