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扎针技术,有高低之别吗?

静脉穿刺是常用医疗操作之一,目的在于获取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和建立静脉注射(包括推注和滴注,即通常所谓滴水)通道。 通常穿刺部位在肘部和手背,而小婴幼儿进行静脉输注常取头部静脉,因此,在中国用于静脉输液用的蝶翼针也叫“头皮针”。 在多数国家,静脉穿刺通常意味着抽血做化验检查,而在中国更常意味着静脉输液。

作为“输液大国”,静脉穿刺成为了临床护士最繁重的任务,临床科室“治疗组”护士几乎唯一的工作就是进行静脉穿刺,因此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世界顶尖水准的静脉穿刺高手,也因此,在中国抱怨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过关实在是太不了解这个世界,更不了解中国;另一方面,静脉穿刺技术也成为了衡量一个护士“水平”的第一硬指标,尤其是在儿科。

各级医院儿科,顶级的静脉穿刺高手所享受的声誉不亚于顶尖医学专家,这是中国特色之一。当然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静脉穿刺技术的技术含量。 与获取血液标本的静脉穿刺不同,以静脉输液为目的的静脉穿刺,不仅要求注射针头准确插入细小的静脉,也必须保证不能刺穿静脉,而且还要进行固定,整个输液过程(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十数小时甚至24小时不间断)中针头始终处于静脉中,还要保持通常状态;这就要求所选择的穿刺部位必须平坦,这就进一步减少这种静脉穿刺对于部位的可选择性,相应的增加了操作难度。这也是近年来“保留针”大行其道的原因,所谓“保留针”就是首先用金属针头进行静脉穿刺,成功后导入一条软性导管,进行固定,这样就避免了金属针头继发性刺破静脉引起“鼓针”、“渗水”的麻烦,而且经过可靠固定后,可以保留几天时间。

至于穿刺的规程,首先是要求施术者要彻底洗手,最好用带有消毒剂的液体洗手然后用流水冲洗,在选定穿刺部位后,受术方穿刺部位则必须警醒严格消毒。肘部和手部静脉穿刺还要在穿刺部位近心端束扎止血带,以促使静脉充盈,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时操作时,严格来说还要求施术者戴一次性无菌手套(保护双方免受交叉感染风险),操作完成后立即废弃(当然这个可选项)。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国内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穿戴手套,王牧笛们会不会感觉国内的护士是嫌弃她女朋友脏,也逞“天子之怒”令护士血流十步呢?

具体操作上,国内大多数施术者要求患者握紧拳头,目的也是为了促使静脉充盈。其实这个做法是不妥的,因为很多人的皮下静脉在握紧拳头状态下会被“压扁”反而给穿刺造成困难,正确的方法是嘱手术者保持自然状态,依据静脉充盈状态来调整需要皮肤“绷紧”的程度。穿刺方法上,可以分为一次性和分次进针法,对于血管较粗、充盈良好的人,一次性将穿刺针快速插入血管,方法简单而且会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而对于血管不是那么清楚和突出的人来说,分次穿刺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就是首先穿刺进入皮肤,在皮下潜行一小段距离后二次穿刺进入血管。 静脉穿刺通常受术者会有轻度的疼痛感觉,或者“针刺感”“虫咬感”,这一方面因人而异,另一方面跟穿刺技巧有关。皮肤和静脉外膜神经分布较多,因此刺穿这两个层次时会产生痛觉,皮肤尤为敏感。要减轻手术者的痛觉,这就要求尽快穿过这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快速,一方面提高进针角度缩短针在这两个层面的直线距离。通常教科书上要求是进针角度与皮肤成20度角,分次穿刺通过皮肤和血管,对于容易穿刺的静脉可以把穿刺角度抬高到45度,一次性快速穿刺通过皮肤和静脉壁,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轻手术者的痛觉。而对于有难度的穿刺,还是需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按部就班,代价就是手术者多承受点疼痛。

在这里需要提醒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人一点注意事项,输液过程(如果穿刺的是手背静脉)中,将手尽量放平、放松,保持自然状态,因此你如果紧张,手部肌肉和肌腱众多,任何哪怕小的运动,都有可能带动硬性的金属针在血管内运动,导致针尖刺穿静脉壁或者脱出于静脉,造成所谓的“鼓针”和“渗水”。

至于具体到每个护士静脉穿刺“水平”的高低,除了勤学苦练、熟能生巧,以及个人的一些小的技巧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不同个体之间的“手头”,就跟书法的天赋一样,存在先天性差异。 至于护士的各种成长的烦恼、辛苦,已经有很多人说了很多,在此不赘述。不过有一点由于体制造成的对于护士的不公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那就是现在各级医院年轻护士大部分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也叫合同制护士,其待遇与有编制的正是医院工作人员几乎可以用云泥来描述,原因在于,目前绝大多数医院是所谓国立,还属于事业单位,人员是有严格编制的,护士编制尤其紧张。其实,只要国家不放开对医疗市场的垄断,各种弊端必然会愈演愈烈,这才是需要民众高度关注的。有人说,半市场、半行政管制的市场是最恶劣的市场,中国的医疗市场几乎是对这个观点对恰如其分的注脚。 总之,虽然各人有各人的不如意和委屈,但是,在中国抱怨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差,还因此叫嚣砍人、杀人的王牧笛们,是典型的“生在福中不知福”。

(作者:挣脱枷锁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