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兵器、短兵器到底怎么区分,你真懂吗?

正如《九歌·国殇》中屈原所展现给我们的画面一样,执兵披甲的士兵,跟随着战车的相互交错,随即展开了残酷的近身战斗,旌旗蔽日之下,矢落如雨。所谓:“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在这里所谓“短兵”的概念,其实从古代到现代的意思一直有着微妙的变化。在现代,“短兵”一般类指刀、剑等随身的护身兵器,长度一般都不会超过半个身高,可以单手或者双手使用的短兵器。

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长兵指弓、弩等投射兵器,而非现代通常意义所指的矛、枪等长兵器。例如《史记·匈奴列传》:“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相对概念的短兵则并非专指短兵器,而是类指肉搏兵器。

由此,短兵往往指代能够肉搏的士兵,如《商君书·境内》:“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直到汉代的史记中依然将短兵视之为肉搏战的意思,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

而到了唐代,则其意义转而与现代相近似。如唐代谷神子的《博异志·马侍中》:“(夜叉)衣豹皮褌,携短兵,直入室来。”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王翦驱壮士分为左右二队,各持短兵,大呼突入其阵。”,这些都是将“短兵”作为专指短兵器的意思而存在。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对刀剑有兴趣可加龙泉刀匠老刘weixin:Lqbj689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