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坏账将会常态化,你能接受吗?

平台出现坏账,你是否会感到“厌恶”?然而,近两年来,就算大平台也免不了出现的坏账,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作为行业翘楚。

先来看看大平台出现的坏账事件吧:2015哪年2月,老牌P2P网贷平台红岭创投在1亿元坏账刚刚“消化”不久之后,又爆出了7000万的坏账,其大标模式和投资房产的方向均受到质疑。同年3月11日,P2P平台铜板街合作伙伴美达小贷出现资金断裂,涉及投资金额约5000万元。最劲爆的则是“陆金所旗下公司出现4亿元问题借款,坏账数亿元”的消息,这次涉及的是商业保理业务。

不过看起来坏账并没有影响这些公司的发展,而且有坏账并不说明这个平台就不好。

“坏账”将会常态化

P2P在其诞生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草根性,周小川在近期谈到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时,也用“民间金融”四个字作为概括。由于出身不够“高大上”,在媒体的视角下,与P2P相关的多是“跑路”和“坏账”这样的字样。每次消息坏账消息曝出必然引得社会上一片唏嘘。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项金融工具,P2P像股票一样是具有风险性的,有盈有亏应是常态。而且P2P发展到这个阶段,其“脱草根”的趋势已经凸显。银行系、券商系、保险系、互联网系各大派系纷纷入驻,同样的“坏账”,但形成原因不同。在诸多曝光的“坏账”中,以平台违规引发的“坏账”是需要留意的,包括平台自融、虚假标的、恶意诈骗、风控不当等。而正常投资和可控风险内的“坏账”是可以容忍的。红岭创投出现这笔5000万的坏账,平台承诺兜底,相当于平台把投资者的投资责任和平台风控责任都拦起来,这也告诉了投资者,“坏账”并不可怕,在平台风险可控范围内,出现“坏账”属于正常投资风险现象。

随着P2P资产端越来越多元化,平台越来越多,出险事件会时有发生,对抗风险,这不是互联网金融一个领域的问题,而是金融行业所面临问题,对待“坏账”大可不必因噎废食。

投资者认知门槛将会提高

对于投资者而言,互联网金融能提供什么?虽然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简单组合,但它确实嫁接了互联网的优点: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标准化,提供了极好的用户体验。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金融吸引到第一批人是愿意接受新事物、愿意承担的风险年轻投资者。

然而随着行业队伍的壮大,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也在向更多受众蔓延,甚至包含专业金融人士。与此同时,随着行业体量增加,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借贷项目借贷项目将难以满足投资需求,可以看到的趋势是,P2P借贷资产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个人债权,还有了特定行业债权(典当、融资租赁)、特定抵押物债权(票据、股权)、供应链债权(商圈、保理)等,行业的细分无形中抬高了对投资者的要求。虽然互联网简化操作流程,但投资者对投资方向的认知能力门槛却没减少,反而抬高了,其对风险的判断能力则更加重要。

在美国,投资者做投资的投向、金额等是有门槛限制的,这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一种方式,而在我国,像股权众筹这样的股权类投资都是每个人可以参与,但如对其不了解,风险系数则更高。

监管层监管更“包容”

P2P平台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道德风险和违规行为,行业自律是首先要考虑的。按照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行业管理应该是多层次的。首先,是企业和机构主体的自律,这是根本和核心;其次,是同业之间联合形成的行业自律,是同业之间的相互监督和伴随成长;再次,是行政专属部门监管,属于行政管理范畴;随后,是司法管理。

对此高层也有类似的看法。3月12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答记者问时表示,互联网金融要逐步制定适合互联网业务的规则,针对互联网金融要按照现有监管框架给予适度监管。对于P2P,他认为应该警惕道德风险,并让P2P对现有金融机构起到补充作用。而对如支付、众筹、P2P网贷的监管规则,则强调投资者对新型业务要有风险辨别能力,这也反映了监管层的“包容”心态,鼓励行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