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真正的快乐?

人群中哭着,你只想变成透明的颜色,你再也不会梦或痛或心动了,你已经决定了已经决定了.....

昨天,打开朋友圈,看到很喜欢的一个明星以决裂的方式离开了人世:震惊、叹息、疑惑,了解大致过程后,内心充满着无力感,想拯救却无法下手,想拉着却又拉不住。

心理相关的疾病似乎都离我们很远,却又真真实实潜伏在每个人身边,不经意间你就晃了神,掉了进去,从此日日夜夜斡旋在悲观与正常之间。

有粉丝表示,“最喜欢你那坏坏的笑容”,这笑容也怎么不会联想到“抑郁”,可是,偏偏有这么一种叫做“阳光型抑郁症”的患者,就是这样表面阳光,内心却充满阴暗、悲伤的情绪。

“哟,多大点事儿啊,就要死要活的。”

“脆弱”在中国文化里似乎是不太允许被展露的,我们歌颂勇敢、坚强,却忘了人性中最基本的脆弱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却心照不宣的将这一面深深的遮盖,仿佛是见不得人的,尤其是社会对男性的要求,从小就有“男儿有泪不轻弹”,这种压抑深深地被灌输到我们的文化里,对于心理健康来说,从来不是好事儿。

身边朋友那么多,亲人那么近,每每尝试着跟他们交心的时候,因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样或者情绪方面对待不一致,这就很容易造成我们“有苦不能说”。

耶鲁大学教授卡根在死亡课上说,生命是美好的,我们不愿意轻易接受死亡,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拥有或追求美好事物的权利被剥夺。成人之怕死犹如儿童成人之怕死犹如儿童之怕入暗处。我们恐惧死亡,恐惧到希望自己永生。

但如果让一个人选择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他来说,是无可选择。

这些数据有多可怕?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999年到2010年间自杀率上涨了30%,1952年到1995年之间青少年(15-24岁)的自杀率翻了三倍。15%被诊断为临床抑郁的人完成了自杀。

美国有五百万人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每17分钟就有一个自杀完成。

而在中国,基数如此庞大的中国,真实数据如何,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因抑郁导致的自杀倾向,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严重得多,而且更应该引起警醒。

哪些行为,该引起警惕?

共同表现为:长时间持续的抑郁情绪,并且这种情绪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缺乏自信,感到身体能量的明显降低,无法在任何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快乐。

具体的症状请切莫轻易去百度症状,对号入座,单个或某一时间段的情绪低落并不能说明问题。

另外,建议有情绪低落倾向的朋友一定要及时找到情绪的疏通渠道,以及寻找专业的人士进行帮忙。同时相关的研究表明:早晨的阳光有利于抑制抑郁的情绪,能缓解抑郁症状。

意大利的医生们认为阳光型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如果坚持每天早晨连续散步30至60分钟,让脸好好晒晒温暖的阳光,抑郁的心情会随之消失。

让时间碾压我们,我们去面对那些变成熟的尴尬,而你是依然保持童真的少年。

本文系就医160原创文章,作者:十三医,转载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标明原文网址,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