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频频上头条,这是为什么?

互联网金融无疑搭上了“互联网+金融”的快车道,而且频频上头条,是高层在释放对互联网金融的哪些期待?

贷款利率“白菜价”不是梦

如果说以前贷款利率乘着风飞上了天,那么互联网技术就有可能拉着那根风筝线,让它再降下来。可以看到,现有的各种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纷纷“捡漏”传统大银行不愿意做的业务,通过技术的创新解决借款难、借款贵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对于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这雨露甘霖,就要给小微企业过高的融资成本降降温。降温怎么降?浙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这么干:票据、股票能质押贷款了,银行不良资产也能变现,汽车、房产更不用说了,如果你动产、不动产都没有,上下游企业给你做担保也行啊,更甚至你的交易记录都能作为企业信用凭证。这些曾经“沉睡”的数据和资产,现在活脱脱变成了“信用水平”的“身份证”。

互联网金融一浪又一浪的创新,与中央发力惠普金融、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央的改革方向不期而遇,同时又国人投资方向狭窄的现实下开拓出一条新路,成为了“互联网+”中最具想象空间的一部分。

要更快、更方便、更“傻瓜”

所谓的资产配置和贷款高大上吗?互联网金融告诉你,No!看看《新闻联播》里那个幸运的白领吧。作为“月光族”的她,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了自己欧洲游的梦想,这个小故事里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诸多特点。

和银行比起来,互联网金融平台给了当事人提供了贷款门槛低、速度快、成本低、手续简单易操作的体验,这正是“用户第一”思想。

各种借贷需求被互联网金融平台做成标准化的投资产品批量放在平台上,投资人出资“更傻瓜”,借款人借款更方便,借款和资产配置的过程“点点鼠标”就能完成,这就是金融创新在起作用。

然而,互联网金融真正的精髓在于“转化”的奥妙。用户体验的优化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看似简单的放贷实际上并不是“任性”而为。各大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金融行为、日常生活和社交数据,并根据自建的风控模型对借款的风险程度作出评价,形成风险评估模型,在平台这个“中央厨房”的加工后,用户获得的是方便和快捷。

风太大,“吹动”了传统金融业

根据央视报道,截至目前,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行都把互联网金融提升到了战略地位。中国银监会更是在去年年初的改革中,专门新成立一个部门——普惠金融部,首次将互联网金融纳入普惠金融渠道。就连全球市值第一的工商银行从支付、融资、交易、信息和电商五大领域全面布局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变革将持续深化,“吹动了”三大传统行业。银行方面,互联网银行、P2P、征信业务和供应链金融等正弥补了传统金融行业未能满足的小微贷款需求;保险方面,保险产品的网上销售和精准定价等促进保险的精细化发展;证券方面,互联网对证券交易经济业务方面形成较大的替代效应。

可以看到,“互联网+”的风太大,传统金融业也闻到了风口,看着“蛋糕”被一块块分走,一场夺回“蛋糕”的大战正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