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消费金融大战硝烟再起!

近年消费金融新产品不断涌现,仅2014年就动作不断:2月,京东“白条”正式公测,3月腾讯阿里布局网络信用卡,7月阿里巴巴推天猫分期付款,9月百度发布“百发有戏”……

布局热情或来源于网购族的迅速发展。艾瑞咨询集团联合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阮京文指出,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增长超过预期,规模已经达到3.3亿人。庞大的消费需求孕育了一个潜在可观的消费金融市场,但是消费金融在国内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银行发放的贷款中,有82%都是贷给企业,只有18%是贷给个人消费,而这18%中又有15%是房贷,真正利用消费金融工具来进行日常消费的比例只有3%。

此外,由于受到严格的监管,专业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创新的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根据有关规定,国内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不包括房贷和车贷业务,仅能提供各种消费贷款,如家用电器、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耐用品消费项目。然而,这些领域贷款占个人消费贷款的比例很低。

互联网公司作为消费金融“新贵”,能扭转这个局面吗?笔者认为,互联网大佬们至少可以在拓展目标客户、扩大经营范围和强化跨界合作三方面有作为。

拓展目标客户。与美国和欧盟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相似,我国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的经营目标是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年轻人、年轻家庭和中低收入群体。显然,这部分人信贷需求大,对教育、旅游等有很强的消费愿望,并且有较为稳定的还款能力。但这毕竟是消费金融市场的一小部分,互联网大佬们完全有能力唤醒更多“沉睡资本”。消费金融应是为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人提供的信用服务,这可以看做是刺激消费的一种手段,其针对群体应该按照消费需求划分,而不是收入。互联网公司可以把产品与消费金融模式结合,进而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天猫分期付款可以算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消费金融的初级版,以后还可以推出不同的产品,设计不同的搭配,用金融连接消费和投资,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游戏中。

扩大经营范围。从美国、欧盟和日本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实践看来,除了不断翻新贷款组合的花样外,多样化贷款用途也是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更倾向于“现收现付”的消费方式,因此,国内的消费金融公司也纷纷拓展贷款渠道。以捷信金融消费公司为例,最初公司经营范围是向消费者提供各类电子产品和家电产品,后来将驾照考试、婚纱礼服等产品项目也纳入其中,现在公司在天津开设超过550家门店为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相比之下,互联网公司在为产品找销路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不管是京东、百度、腾讯还是阿里,都可以做到平台产品促销与信贷推广可以无缝对接,信贷产品创新速度和质量留下了更多想象空间。

强化跨界合作。不可否认,互联网公司在很多方面都有优势,至少每一个新产品出现,都能够吸引到足够的注意力,但软肋也很明显,那就是消费金融专业管理经验不足,通过跨界合作来提升消费金融运作的专业性是一个可考虑的方向。与美国、欧盟国家不同,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还没有完备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如果一味强调产品创新而出现滥发信用现象,产品风险系数提升,这将给互联网公司埋下安全隐患,尽管现在互联网公司都注重沉淀数据,以提升对借贷者风险评估水平,但数据的有效性、分析的专业性还待检验。如果金融管理经验不足,可以把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性更强的金融机构,或者合作。比如可以与小贷公司、P2P平台等合作,获取个人、企业的征信数据,借鉴其风控模式等。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