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魏之后,韩信便向刘邦提出开辟北方战场,逐个消灭代、赵、燕,东击齐,南断楚军粮道,然后与汉王会于荥阳的作战计划。这个作战计划可以配合刘邦在成皋的正面战场和英布在九江的南面战场,有利于对楚军逐步实施的战略包围。刘邦对计划大加赞许,命韩信指挥整个北方战场,还为其增调步兵3万名,派了熟悉代、赵等国情况的张耳协助韩信。
公元前205年,韩信率军击破代国,擒获相国夏说。战斗一结束,刘邦立即把韩信的精兵调往荥阳,抵抗项羽的进攻。次年,韩信仅率领数万刚招募的士兵,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开始攻打赵国。
当时,赵王歇和赵军统帅陈余集中号称20万的兵力屯于井陉口,凭险据守。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不利于大部队行动,易守难攻。赵军不仅在数量、质量上优于汉军,在地理条件上也对赵军有利。
赵国谋臣广武君李左车向陈余献计:避开汉军锋芒,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以一部分兵士从小道出击,切断汉军粮道,使其求战不能,后退无路。然而,缺乏实战经验的陈余认为韩信兵少且疲,不应避而不击,所以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策。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韩信探知李左车的作战方案没有被采纳,暗自高兴,于是指挥部队继续向前推进。韩信挑选2000名骑兵,密令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今河北井陉县北),隐蔽待机。他命令部队少食充饥,宣布待破敌后饱餐。他又派出1万人到绵蔓水(井陉县境)东岸,背靠河水排兵布阵,以迷惑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赵军将领见汉军背水列阵,不留退路,都笑韩信不懂兵法。
清晨,韩信率军向井陉口开进。赵军出营迎战。
双方大战良久,汉军佯败,抛旗弃鼓,向绵蔓水方向后退,与事先背水列阵的部队会合。赵王歇和陈余误以为汉军真败,便挥军直追。汉军士兵看到前有追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抵抗。埋伏在赵营侧后的汉军骑兵则乘势抢占了赵军营寨,换上汉军旗帜。赵军将士发现自己的大营全插上了汉军旗帜,大惊失色,纷纷逃散。占据赵营的汉军乘机出击,从侧后切断赵军归路。同时,韩信率军反攻,两面合击,全歼赵军,俘赵王歇,杀陈余。
战斗结束后,许多部将问韩信:“按照《孙子兵法》,行军布阵应该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面临水。你背水列阵,反而取得了胜利,是什么道理?”
韩信说:“背水阵在兵法上也有,只是你们没有仔细阅读和研究罢了。兵法云‘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汉兵多是新招募来的,没有经过训练,如同赶着集市上的人群去作战一样,只有把他们置于后无退路的‘死地’,才能使他们死战!”
诸将听后,自叹不如。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战术灵活服燕平齐
韩信灭赵之后,北方诸国只剩燕、齐未平。齐位于山东,燕在齐与赵之间。韩信下一个作战目标自然就是燕国了。燕国虽然没有像太行山那样的险阻,但是其国大兵众,城池坚固。这时的汉军由于远离后方,又连续征战,士卒疲惫,征燕并非易事。于是,韩信就向被俘虏过来的原赵军军师李左车请教。
李左车辞谢说:
“我听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语政。现在我是败军之将,亡国的俘虏,哪里有资格同您谈论国家大事啊!”
韩信说服他说:
“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愚蠢,在秦国时聪敏,而在于国君是否重用他,是否采纳他的意见。如果陈余听了你的计策,被俘虏的就是我韩信了。我诚心向你求教,请不要推辞。”
李左车说: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即使是犯人的话,圣人也可以有选择的采纳。不过恐怕我所献的计策不一定值得采用,但我愿献上我的愚见。成安君陈余虽有百战百胜之计,可一招失算,军败鄗下,身死泜水。现在将军涉西河,虏魏王豹,擒夏说于阏与,一举攻下井陉口,不到一上午就打垮赵20万大军,诛杀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些是将军的优势。将军的劣势则是现在汉军将士疲惫劳苦,实在难以应付大战。将军若强行率军伐燕,势必遭遇燕国的顽强抵抗,到时大军停顿在燕国的城池之下,想战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尽而不能攻克,一旦实情暴露,弱燕更不肯降服,就连齐国也会固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相持不下,就会对汉王灭楚造成不利的局面。我认为‘北攻燕、东伐齐’确非妙计。将军此时不如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犒赏将士。先佯攻燕国,然后遣辩士游说燕国,陈明利害,燕国一定会听从您的。”
韩信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派使者去游说燕国。燕国一听韩信大军压境,立即投降。韩信又请求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同意,封张耳为赵王。
古兵法中,有“先声而后实”的作战指导法则。
《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韩信先声夺人,不费一兵一卒就迫燕降服,可谓是善用兵的佼佼者。
拿下燕国之后,韩信率军东进,意欲伐齐。
齐国为了阻止汉军,在历下(今山东历城)做了抵抗的准备。韩信军还未通过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就得知刘邦已派郦食其去和齐王田广讲和。韩信乘齐王与汉使讲和,疏于戒备的机会,于公元前203年十月,引兵渡河,袭破历下(今山东济南市西),进占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齐王田广败走高密(今山东高密市),向楚求救。
韩信入齐,兵临楚之侧背,对楚威胁很大。项羽为自救,便借救齐之名派名将龙且率精兵20万北上援齐,与齐军在高密会合。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当时有人建议龙且号召失陷区的军民共同抵抗远道来战的汉军,避其锋锐,挖沟筑垒,以逸待劳。但龙且素来瞧不起韩信,加之求胜心切,就一意孤行,西进迎击韩信。
同年十一月,齐楚联军同汉军分别在潍水(今山东潍河)两岸排兵列阵,准备决战。但双方实力悬殊:齐楚联军共20余万,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部队,而汉军只有数万,多系新募和赵齐降卒;汉军长途跋涉,深入敌境2000余里,战线长,补给困难,齐楚联军则有广大富饶的后方为依托,在军事上、经济上、地理条件上都是齐楚联军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汉军要以少胜多、以劣胜优,就看主将的指挥才能了。
韩信不愧是一位善于用兵的能手。他利用龙且的轻敌心理,来了一招出奇制胜。
他先令部队乘夜用万余沙袋在潍水上游垒堤截流,然后在拂晓时亲率一部分将士渡河进攻齐楚联军。渡过一半时,汉军佯装不敌,退回西岸,诱敌来追。龙且以为韩信怯弱,于是率部渡河追击。在上游的汉军当即决囊放水,下游河水陡涨,楚军受水冲击,被分割在潍水两岸。韩信乘机率军回击西岸追兵,斩杀龙且。东岸的楚齐余军将士见主帅被斩,随即溃散。汉军乘胜追至城阳(今山东莒县),尽虏残敌,一举平定齐地。潍水一役后,汉军在北方战场上对楚军侧翼形成牵制,对楚都彭城构成直接威胁。汉军从此全面转入战略反攻。
韩信平定齐国之后,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大军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看了韩信的上书后,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张良、暗中踩刘邦的脚,轻声劝说他最好同意韩信的请求,以免节外生枝。刘邦一经提醒也明白过来,就改口骂韩信:“要做就做真的齐王,干吗做代理!”刘邦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顺便征调他的部队攻打围在荥阳的楚军。
齐国失利,龙且战死,项羽惊恐万分,急忙派人游说韩信联楚反汉,三分天下,称王齐地。韩信谢绝说:“我服侍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食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此后,齐国人蒯通知道韩信对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用相人术劝说韩信,认为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处境很危险。韩信一度动心,但他还是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夺取自己的齐国,就没有听从蒯通的劝说。这是韩信少有的错误决定,为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奔袭彭城垓下灭楚
公元前203年九月,刘邦听信张良、陈平等人的建议,撕毁“鸿沟之约”,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从其背后发动偷袭。不料,刘邦大军在固陵(今河南淮阳县西北)遭遇楚军大举反击,并被项羽重兵围困。刘邦提出划陈(今河南淮阳县)以东至海的大片土地给齐王韩信,以此为条件请韩信发兵救援。
当时,项羽将大部分兵力都用于围困刘邦,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防守比较薄弱。为解固陵之围,韩信并没有挥师直捣固陵,而是遣兵南下,径攻楚都彭城。楚军万万没有料到韩信来这一招,彭城一攻即破。彭城一丢,楚军便失去了后方依托,项羽惊慌之下立即解除固陵围兵向垓下撤退。韩信挥军南指,于公元前202年十二月,与刘邦、彭越、英布等重兵围楚军于垓下。
这时,楚汉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已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汉军一方,不仅刘贾、彭越、英布、韩信等部都与刘邦自领的汉军主力会合,而且楚九江守将大司马周殷也叛楚降汉,率部奔赴垓下,汉军士气大振。楚军则由于潍水、彭城等诸役之败,元气大损。鉴于此情,在垓下会战中,韩信向刘邦献计,将楚军“十面埋伏”、围而聚歼。
刘邦采纳韩信之计,指挥部队重重包围楚军,并派人从四面高唱楚歌。楚军人少粮尽,加之楚歌四面,军心更加涣散,士兵纷纷逃亡。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乘夜率800骑兵突围南逃,为汉追兵所迫,自刎于乌江。长达5年的楚汉战争以汉胜楚败而落下帷幕。
○摘自《历史名流-虚实之间的人物传奇》黄朴民(著),中国工人出版社授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