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普通人是没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证只是对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拥有身份证的。那年头有身份证,确实是“有身份的人”。
▲鱼袋(资料图)
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始于75年前(居民证)
严格来说,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的。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只有短短的75年时间。从史料上看,其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年,宁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证制度”,这便是中国现代身份证的雏形。在中国古代,普通人是没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证只是对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拥有身份证的。那年头有身份证,确实是“有身份的人”。
古代的身份证没有现代这么复杂,还要录入指纹信息什么的,当然古代也没有现在这种高科技手段。古代身份证上登记录入的信息比较简单,如在唐代,一般就是“姓名”、“官职”两项,再细一点,将“单位”加上,不会有“出生时间”、“性别”这些必须的内容。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就是一个物证。
虽然简单,但它上面也有现代身份证上所没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职的,则要在上面写清楚。这种身份证实质是一种“官员证”,写有姓名的,在卸职后要交出来,作废中止;未刻姓名的,则传给继任者,轮流使用。
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标记”(鱼袋)
古代身份证如此简单,很容易造假作伪,甚至出现连皇帝都敢骗的现象。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有的会在身份证上特别注明伪造和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如明朝就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没有相应的身份证而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如混进后宫)、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如谎称当大官),则要“依律论罪”。
除了加强对身份证的管理、核对外,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一般有两种防伪办法。
一是设置身份证的“防伪标记”。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标记,也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如鱼符类身份证,仅是为它配一个袋子,即所谓“鱼袋”。唐高宗李治当皇帝时是给鱼符配一个相对应等级的袋子,这种袋子当然是用来装符的,皇帝召见时,你有符还得有袋子。有意思的是到了宋代,官员的身份证竟然只用当年的“防伪标记”来识别,即只用“鱼袋”,而把身份证的核心凭证——“鱼符”废弃了。
二是制作不同质地的身份证。即不同级别的人,制作身份证所用的材料也不一样。仍以唐朝来说,制作鱼符的材料各不相同: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的身份证,用黄金来做;五品以上官员身份证所用材料是白银;六品以下官员的身份证,质地则是铜料。鱼袋也据此使用相应的金、银装饰:三品以上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到唐中宗的景云年间则改为:凡着紫衣者用金饰,凡着红衣者用银饰。因为这些身份证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的使用终身,即便退休了仍能享受身份证制度。
▲唐代鱼符A面(资料图)
▲唐代鱼符B面(资料图)
▲隋唐身份证等级分明(身份凭证)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始于何时?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隋唐时期,当时朝廷给每位官员颁发一个“鱼符”。实际上,能够证明一个人身份的东西都可以看成是身份证,从这种含义上来说,中国古代身份证出现时间应该远远早于隋唐。中国古代身份证主要是以下几种: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
古代的身份证式样很丰富:虎符、免符、鱼符、龟符、龙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此即《新唐书·车服志》(卷二十四)上所谓,“以明贵贱,应召命。”这一类身份证中,数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时间亦久。后来武则天当政时,一度废鱼符为龟符。虽然形式改变了,但作为身份证的功能并不改变。
鱼符这种身份证正式使用时间在唐代,应该是唐高祖李渊在隋代制度上的一项发明创造。李渊进入长安后,废除了隋朝那套旧的“身份证制度”,将隋朝使用的“竹使符”改成“银兔符”,接着又改为“铜鱼符”,有交鱼符和巡鱼符两种。
鱼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当时的内廷),作为身份证的“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的证明来使用。左右符的数量多少根据使用者的人数和实际需要来定,不一定对等,其第一功能起初并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权力凭证”,可用于调动军队、任免官员。
唐代最牛的身份证(金龟符)
唐代特别重视“身份证制度”的推广,连高句丽、安南这些蕃国使者也统统都发给不同样式的符,蕃国符以雌雄来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有12块之多)交给蕃国来使带回去。再有来臣,则以雌雄符相合来证明其真实身份。
皇太子也有身份证,但不是符,而是一种玉质的身份证,即所谓“玉契”。如果皇帝外出亲征,或是其他事情离开京师,由皇太子当“代总统”(监国),此时皇太子的身份证又不同了,所使用的是“龙符”;亲王或是大臣留守,则发给“麟符”这种身份证。
▲唐代龟符
符中最有名的是“虎符”,一般由军将们使用。但唐朝实行身份证制度时并不用虎形符。原来,这是为了避讳祖宗李虎之“虎”。后来武则天篡国夺权,将李姓唐朝改为大周时,也没有用虎符,而用龟符?也许是龟比鱼更珍贵、更受尊崇的原因吧。
虽然不久后龟符随武则天的逝去而消失,但却留下了一个过去特流行的词汇——金龟婿。金龟婿是过去民间优质女婿的意思。想想啊,女儿找到了一个身份证是“金龟”的男子做老公,最低也得是三品大员,那可是光耀门第的大喜事儿。所以,唐朝诗人李商隐留下了一首挺有名的诗《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疑似郑和身份证(乌木腰牌)
牙牌和腰牌是明清时候使用的身份证。牙牌是一种小片儿,当然也是等级身份证的一种。明朝的牙牌有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质地,视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别。在录入身份信息时,比唐代的身份证要多一点,有时还会写上“单位”什么,或标示冒用身份证、不用身份证的罪过等警示语。
▲疑似郑和身份证(资料图)
明清时代的身份证,在现代考古中不时被发现。如在2004年,在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第六号船坞遗迹的考古发掘中,便发现了疑似郑和的身份证。
这是一种腰牌,功能相当于特别通行证,由宫廷制作,为乌木质地,前窄后宽,浑圆形轮廓。腰牌正中刻有一方篆体印纹,目前仅识出右半边“长寿”二字,推测是吉祥用语。
当时的宝船厂和现在大连的航母制造基地一样,警卫森严,各司、各舫之间也不得随意走动。没有这类特别身份证根本进不去的。这腰牌应为郑和这种在内廷行走的重要人物持有,所以有学者推测这块腰牌很可能是郑和或其部下视察船厂时不慎遗失的。
清代妃子的身份证(绿头牌)
信息较为复杂的古代身份证,出现于清朝。
清代身份证多称 “腰牌”,牌子上不仅要写清楚“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还会特别注明身份证的用途。更绝的是,要求比较高的腰牌上还会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征录入,以防止别人冒用,这也许就是现代身份证上贴大头照的起源。把面孔特征写到腰牌上,有点像现在把持有者指纹录入一样,是极为厉害的一种手段。当时还没有整容术,面部特征信息十分管用,想冒充是颇为困难的。清代最有趣的是后宫妃子的身份证。与一般身份证不同,妃子的身份证不叫“腰牌”,而称“绿头牌”——牌的顶端涂有绿色,故名。没这张身份证,脸蛋长得再漂亮,再风情万种,也别想得到皇帝的召幸。
▲清代红头牌和绿头牌(资料图)
原来,清代皇帝要妃子陪睡的规则与明代有异。在明代,当晚方便陪睡的妃子在天黑后,会统一在门前挂上红灯笼。皇帝由敬事房太监陪着,亲自走到妃子的门前挑选,如有兴趣,太监就会摘下该妃挂出的灯笼。其他妃子看到后就不用再等皇帝老公来了,值班太监会通知她们各自关门休息。
清代不同,依祖制皇帝不能与妃子“娱乐”整夜,如果想要哪位妃嫔陪睡,则在晚饭后由敬事房太监将众多妃子的“身份证”统一放进一只银盘内,端到皇帝跟前。皇帝看中哪个妃子,就将其“牌”翻过来。太监夜里会将皇帝点中的那名妃子扛到皇帝的床上,完事后再扛出来。
相对于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更简单、随便。职业身份证是根据从事职业的不同来制定的,如僧人的身份证叫“戒牒”、“度牒”,凭此牒可到处化缘、筹善款;妓女也挂一种特殊腰牌,它是性交易的合法证明。可以说,职业身份证更像现代的工作证、名片。“路引”、“门券”,则属于临时身份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古代临时身份证与现代临时身份证区别很大,它更像现代的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