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撰写的《抵制日货是笑话?日系车今年卖400万辆!》一文发布以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并在读者之间引发了一些争论。其中,有些读者认为我忽视了近年中国品牌的成长,过于高看了日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而他们提出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在销量表现方面,中国品牌远高于日系品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6年1-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12.95万辆,日系乘用车销量则为298.34万辆,中国品牌确实较日系品牌有明显的销量优势。
客观地讲,就以在中国品牌车企工作超过10年的经历,我对中国品牌的成长是非常关注和关心的,也是非常看好中国品牌的未来的,我曾在《中国车可以在欧洲大卖,你信吗?》一文中还曾强调,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实现大卖,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但作为有潜力者,中国品牌未来要真正实现全面的赶超,无论是中国品牌本身还是我们的消费者,都应该正视当前中国品牌相较于海外品牌的差距,只有选择正视和不回避,中国品牌才可谓有真正强大的一天。
因此,从这个角度去审视中国车与日本车,虽然目前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国车的销量要远高于日本车,但中国车在日本车面前确实还只是小弟级别。
在成熟汽车市场,中国车与日本车的销量差距还很明显。
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国车的销量在中国汽车市场明显超越日本车,但中国车的单车利润还远不能比肩日本车;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进一步将视野拓展到美国和欧洲等成熟汽车市场来比较中国品牌与日系品牌的销量,则可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中国车与日本车在这些成熟汽车市场的销量差距。单纯在销量方面,日本车在成熟汽车市场都是百万级别,而中国车目前还仅是数万级别。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成熟汽车市场,包括日本车在内的海外品牌车型的售价都是比较便宜,中国车也因此在这些市场就不能再如其在中国汽车市场那般,还能够一味的继续高扛高性价比这面大旗。因此,拼产品力是竞争成熟汽车市场的关键所在。而中国车在这些成熟汽车市场的销量表现,显然能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车相较于日本车等海外品牌车的产品力差距。
中国品牌近年的成本主要集中在产品的整合能力上,在原创能力上仍明显落后日系品牌。
不可否认,无论是从业界还是从消费者的角度,都能明显的感受到中国品牌的进步和成长,体现在产品层面确实无论是从造型、做工、配置和质量等方面,中国品牌确实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点的确可喜可贺。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上述的这些体现产品力提升的相关方面,所能体现的其实还是基于较低研发级别的产品整合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在研发方面,中国品牌仍然还存在较大差距,而研发其实才是体现产品力的核心所在。
为什么说在研发方面中国品牌较日系品牌等还存在较大差距呢?
如果我们把车的底盘当作骨架,上面的造型、配置等作为血肉,将动力系统当作心脏,那么,我们可以说,目前的中国品牌产品可谓是有血有肉了,心脏虽然跳动还不十分强劲但也够用,不过在骨架方面,我们只能说还是得依靠“移植”,还不能“土生土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去把中国品牌目前在售的甚至是还在研发的车型的底盘翻过来看看,就会发现其与一些日系韩系等已上市在售车型甚至已退市车型存在极高的相似度。
因此,中国品牌连搭骨架或者说是建框架的原创研发和设计能力都不足,都还要依赖和借鉴日系品牌等的情况之下,单纯依靠“移植”而来的底盘基础上,谋求通过造型、做工、配置和质量等方面与日系品牌等进行所谓的产品力竞争,显然是会底气不足的。
客观地讲,相较于一般消费者从表面看到的中国车的产品力看似已经与日本车相差不远不同,中国品牌汽车的建设者们其实还是很清楚中国车与日本车还是存在很明显差距的。而也正是这样的正视和不回避差距,让我能够坚信未来中国车必然会有赶超日本车的一天,中国车不仅会在中国汽车市场实现产销和单车利润比肩甚至赶超日本车,甚至从长远来看,也有机会在包括日本本土汽车市场在内的全球汽车市场实现对日本车的全面超越。
(版权归车业杂谈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