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性行为方面,人类存在着丰富的个体差异,一些人信奉宁缺毋滥,另一些人则信奉多多益善。这些差异在大脑层面是否也有所反映?在最新一期的《社会认知和情感神经科学》(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上,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尼克?普劳泽(Nicole Prause)等人报告了一项脑电研究,发现人们在观看色情图片时大脑的电位活动与性伴侣数量有关。
研究的被试是40名男性和22名女性大学生;他们观看了一系列与性有关的图片,其中一半的内容相对隐晦(如裸体),另一半则相对直露(直接的性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记录了被试的大脑电位活动。除此之外,被试还报告了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有过多少个性伴侣。
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ERP信号中被称为“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的成分。一般认为LPP与动机有关,较强的LPP意味着更强的动机卷入。
结果显示,在观看直露的色情图片时,无论是那些性伴侣数量较少(0-1个)的被试,还是性伴侣较多(2个或以上)的被试,都出现了较强的LPP;在观看隐晦的色情图片时,性伴侣较少者的LPP强度出现了明显下降,性伴侣较多者的LPP则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换句话说,性伴侣较多的人即使观看比较隐晦的性刺激,也能引起较强的脑电反应。
研究者从个体差异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结果:对于性方面的线索比较敏感的人,更容易被性刺激唤起,有更强的动机寻求性行为,因此会有更多的性伴侣。因为性伴侣数量通常与危险性行为呈正相关,这一结果也为这方面的干预提供了启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给出的只是多种可能解释中的一种。在这个研究中,性伴侣数量和LPP强度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相关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因果推论需谨慎小心。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性伴侣较多的人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变得更习惯于捕捉潜在的性刺激。因果链条的方向如何,对于性刺激的敏感性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个体差异,还有赖于更多研究的检验。
此外,研究者将LPP视为动机程度的指标,但LPP也与情绪等其它心理过程有关。实际上,这是许多神经科学研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逆向推理。某种神经活动模式在此前被发现与心理过程A有关,在现在的研究中也观察到了这种活动模式,因此推论发生了心理过程A;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神经活动模式和心理过程都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同一种神经活动模式往往与多种心理过程都有关系,选取其中的一种作解释,就有可能犯错。逆向推理在解释结果时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为了减少出错的概率,可以采取实验设计等方法,尽量排除其它解释。
总之,这项研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不过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必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