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9日,在“The Mother of All Demos”当中,斯坦福研究院的道格·恩格勒巴特博士向世界展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机技术和界面成果。在展示的众多成果中,引人注意的是制作于1964年第一款计算机鼠标原型机。
这款鼠标是一个木质的小盒子,盒子下面有两个互相垂直的轮子,每个轮子带动一个机械变阻器获得X、Y轴上的位移,在盒子的上面有一个按钮开关用来提供连通信号。
那时鼠标有一个较为正式的名称:“用于显示器系统的X-Y轴位置指示器”。但是由于它的整个外形像老鼠,拖着长长的连线,所以这个新产品就得到了“鼠标”这个名字。
在鼠标诞生之前,人们通过插入抽象的穿孔卡或者极易混淆的逻辑代码操作电脑。而鼠标出现后则将电脑变为一种可视化设备,从而将计算机带入了“所见即所得”的可视、直接时代,令人们感到舒适无比。
1970年,斯坦福研究院有关鼠标的专利申请获得批准,并最终向苹果和施乐等公司进行了授权。
1973年,施乐在自己的帕克研究中心开发出了世界首批“台式”计算机Alto,并将其推向市场。Alto的用户很快就习惯了鼠标的使用,并验证了它的市场潜力。
1981年,Steven Kirsch和施乐的Richard Lyon都各自开发出了光学鼠标系统。这类鼠标并没有滚动球,而是使用了光线来进行运动追踪。但当时的光学鼠标在使用时也存在一个小麻烦,那就是需要特制的鼠标垫才能工作。
2004年,微软发布了一款颇具未来感的鼠标,名为Optical Mouse by S ARCK。这款鼠标由知名设计师Philippe Starck所设计,标志着微软在艺术风格电子设备方面的首次尝试。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数字自动化系统已将计算机带入鼠标不能企及的时代,随着台式机的衰落,用户也慢慢转投到了触摸屏、语音激活和手势控制上,鼠标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孔祥宇 [责任编辑: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