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急!如何才能与哮喘和谐共处

喜爱电影的朋友们可能经常会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桥段,某人在剧烈运动后,或者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后会出现手捂胸口、双肩耸起、被迫端坐着用力喘气等呼气困难症状。然后在慌乱中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个神秘的小装置往嘴巴里面一喷,呼气困难的症状立马得到缓解……这大概就是大多数朋友们印象中的哮喘发作了。其实,这样的桥段也经常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空气质量日渐变差,雾霾天数逐渐增多,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哮喘患者数量也有了较大增加。哮喘是世界上公认的一种比较顽固的慢性支气管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在我国约有一千多万人、全世界约1.5亿人罹患此病,近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增高趋势,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哮喘病。因此哮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症之一,如果治疗不及时、不规范,哮喘可以伴随终身甚至有致命的可能。而规范化治疗,可使接近80%的哮喘患者疾病得到非常好地控制,工作生活几乎不受影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与哮喘和谐共处,带着哮喘健康生活呢?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哮喘

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简称,民间又常称之为“吼病”、“喘病”等,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非特异炎症性疾病,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清晨发作,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哪些症状表明有可能患上哮喘呢?

哮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气急及呼吸困难,哮喘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很大,轻者仅有胸部紧迫感,持续数分钟,重者极度呼吸困难,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典型哮喘发作三次以上,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另外,临床上还有一些症状不典型的非典型性哮喘需要引起注意,有些患者常以发作性咳嗽作为惟一的症状,临床上常易误诊为支气管炎,还有一些青少年患者以运动时出现胸闷,气紧为惟一的临床表现。有上述症状出现的患者都应高度怀疑是不是患有支气管哮喘,应当去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哮喘发作的诱因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导致哮喘发作的诱因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过敏相关的因素,常见的室内过敏原有屋螨、霉菌及猫、狗、鸟的皮毛、唾液、尿液与粪便等分泌物等;而花粉与草粉是最常见的引起哮喘发作的室外过敏原;可引起职业性哮喘常见的过敏原有谷物粉、面粉、木材、饲料、茶、咖啡豆、家蚕、鸽子、蘑菇、松香、活性染料、过硫酸盐、乙二胺等;此外还有阿司匹林和一些非皮质激素类抗炎药是药物所致哮喘的主要过敏原。

另一类是非过敏因素,如大气污染、刺激性气味、吸入冷空气、吸烟、剧烈运动等;某些疾病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胃食管反流病等和情绪波动也是哮喘常见的诱发因素。

哮喘发作之后通过回顾发病当时所处的状态及各种接触的物品,许多患者都能找到自己的诱因,通过自己、家人或同事们改变生活方式,注重一些细节尽量避免与过敏原及其他诱发因素接触,预防哮喘的发作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哮喘无法根治,要长期治疗

哮喘不同于其他疾病,它具有长期性、周期性的显著特点,因此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坚持长期治疗非常重要。慢性哮喘或反复发作的哮喘缓解期的治疗的核心在于控制气道炎症,坚持长期抗炎治疗是防治哮喘的基础治疗,治疗的首选是吸入皮质激素类抗炎药,以达到消除气道炎症,降低气道反应性的目的。

规律吸入激素后病情控制不理想者,宜加用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或缓释茶碱,或白三烯调节剂,亦可考虑增加吸入激素量。在哮喘急性发作期,为了达到迅速缓解症状的目的,治疗首选是吸入气雾剂形式的支气管扩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一般吸入后数分钟即能起到平喘作用,但维持时间只有3~6小时,停药后哮喘可能再次发作。

因此,在哮喘急性症状缓解后,疗效的巩固和反复发作的预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合理调节室温预防感冒、戒烟等措施都有助于哮喘的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哮喘的特效药,患者切勿因“追求根治”而上当受骗多花冤枉钱。还有很多哮喘病人担心长期使用吸入型激素后会引起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副作用,或产生激素依赖,因此,一直不用激素,或刚用一段时间就赶快停药。

其实,医生推荐的吸入型激素与口服强的松和静脉用的地塞米松等全身用激素是不同的,吸入型激素不仅局部抗炎作用比强的松和地塞米松更强,而且其全身副作用更少,即使长期应用也相当安全,不会产生激素依赖。有些哮喘病人连续吸入激素已经近十年了,也没有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像健康人一样正常工作、学习。所以,只要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使用吸入型激素,采取正确的用药方法和技巧,就可以长期平安地使用这类药物了。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李洵,大坪医院呼吸科医师,审稿专家:项蔷薇,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主治医师,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姚迪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jiangq@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