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梦中的事件?

对于梦中的事件我们用通感的方法看待它。

通感原是文学上的一种修辞手法,是用一种感官来体验另一种感官的感受。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花的香气,本来是鼻子嗅的,而渺茫的歌声是耳朵听到的,缕缕清香与渺茫歌声是这两个感觉类似的感受,忽远忽近,忽有忽无,朦胧神秘,我们称之为通感。

这里我们扩大了通感的内涵和外延,作为对两个不同事件而有的同一感受。事件由动词叙述组成,如梦中的“发洪水”,我们通感为“引发心理波澜”;“怀孕”通感“孕育着美好愿望”;“考试”通感“考量、认可”,“追击”通感“思想上的追击”;“逃跑”通感“逃避”等等。

《逃进防空洞的梦》(梦例)。“有一个30多岁的男性在追我,到防空洞旁边,用枪一指,我一急,撞倒了砖砌的防空洞,跑进去了。里面不亮能看见,回头看到右手墙壁有两个小窗,一个4、5岁的小男孩想把一个长方形的金属纸片放窗上,但放不到,我觉得站在它上面就可以出去,可我怎么也够不着,我一用力就飞起来了,前面是一片光亮,就出了洞口落在地上了。我一看,前面是悬崖,远处是黄土高坡,有很多窑洞。我从悬崖的一条小路走下去,在一个低一点的窑洞前点着2、3支蜡烛,我想可能是有人过世;高一点窑洞有一男一女站着,好像父女,或者夫妻,女的穿着红衣,男的带个围巾。梦醒。”

梦者是一位35岁已婚女子,无子,因腿疾病休在爸妈家。老公带着侄女在学校住。

“有一个30多岁的男性在追我”是一个梦事件,我们将“追”通感为“思想追击”。梦者说,因为在侄女教育上意见与老公分歧很大,所以不愿要孩子,不愿与老公有性,平时一交流就会为小事吵架。而老公提出性要求,一律被拒绝。“思想追击”就是这一含义,即“老公性需求想法的追击”。这里的“一个30多岁的男性”是移情老公,是自己不想面对老公而致。下面梦更加明确这一“追击”为“用枪指着自己”,也是同含义的梦事件。

“我撞倒了砖砌的防空洞”、“跑了进去”是“自己为逃避老公性需求”的梦事件。如果我们将“洞”视为女性,“砖砌”就是自我封闭;“撞开”就是自我退缩;“跑进”就是自我逃避。更有意思的“防空洞”,说明梦者也清醒“性交流”可以防止夫妻关系的空洞,但她却把“防空洞”当成逃避老公性需求的“掩体”了。

“回头看到...”也是一事件,通感对过去的回顾。而“男孩把一个长方形的金属纸片放在窗上”是“自己的美好愿望一直把钱放在自己的心窗上”的通感。由于没钱买房,自己只能与老公住在学校宿舍里,家里收入不多,还需供养老公的侄女。“我觉得站在它上面就可以出去”就是“一旦经济条件好转自己便能走出这一掩体”的通感。可“我总是抓不着”通感“当下抓不到钱”这一无奈的现实。我多想“自己一努力就能飞起来”啊!可经济好转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落地的前面是一悬崖”是我落到现实、巨大的现实悬殊就摆在自己面前。“我走下悬崖”是我只能认命在这一悬殊的下面。那是“黄土高坡”,没有生气、荒凉的处境。

后面的梦是两个梦环境,是两种心理处境的类比,同时这两种处境形成对比,反映了梦者对通感事件的思考。

因不是梦事件,就不再细致解释了。可见,梦里一个个事件,都是梦者心理活动或另一现实事件的通感,而心理活动又是现实琐事的综合反映,因此梦中的事件通感梦者的现实事件或事件的综合反映。由此可见,抽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是理解梦事件通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