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姜小白,这个姜太公的后代,大家已不再陌生。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开创了那个时代的新格局,声名早已远扬。
齐桓公对内任用管仲为相,称其为仲父,让他全面整顿朝政,对齐国上下进行改革,齐国国力随之大涨;对外则提出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东征西讨,存邢救卫,南伐荆楚,北击山戎救援燕国。
“老马识途”这个成语说的就是齐桓公应当时北方诸侯国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孤竹。结果在沙漠中迷了路,管仲说老马能记得来时的路途,齐桓公就放出老马,很快齐国大军跟随老马走出了迷途。齐国的军队已经可以到其他的诸侯国去救援了,从这个成语可以大略看出齐桓公的霸业已经渐成。
随着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连当时的周天子都派使者参加,这相当于周襄王已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这标志着齐桓公在姜太公建立齐国后,将齐国发展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坐稳了霸主的位子后,面对八方来朝,面对各种各样的贡品,齐桓公更是尝遍了天下的美味佳肴。但是天天面对那些吃过来吃过去的东西,就是再美味,齐桓公也不免乏味。在一日饱餐过后,齐桓公对身边的易牙不经意的说道,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不知人肉是何滋味,还真是人生一大遗憾。齐桓公就饭后就那么一说,可易牙就没有那么随便一听。
作为齐桓公的首席厨师,让桓公吃好,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而且又能博桓公的欢心,何乐而不为呢?可是哪里来的人肉呢?桓公贵为天下的霸主,吃那些死囚犯或者一般平民老百姓的肉肯定不合适,那怎么办呢?易牙想着想着,看到自己四岁的儿子向自己走过来,他笑了。
齐桓公一日在吃午膳时,易牙给他端上一小金鼎的肉糜。桓公吃后觉得肉味鲜嫩无比,自己还从来没有品尝过这样的肉汤。便问易牙,这是什么肉啊,怎么这如此美味?不问则已,这一问,易牙大声痛哭起来,告诉齐桓公这是自己亲生儿子的肉。自己杀了献给桓公,一则是向桓公表达自己的忠心,二则是向上天祈求齐国国泰民安。桓公听到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内心觉得很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献食的行动感动了。觉得易牙对自己胜过自己的亲生骨肉,随即对易牙大肆封赏,对他更加信任了。
(图)易牙,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厨师,也有写成狄牙的。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为雍人,就是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他擅长于调味,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姬重耳。
姬重耳?没有印象,是吗?那么认识晋文公吗?认识,是吧?
对,重耳就是后来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而轻取霸主地位的春秋五霸的第二位霸主晋文公。
这个故事并不是要讲晋文公重耳在取得霸主后,像齐桓公那样要品尝人肉,而是重耳在晋国发生动乱时,不得不流亡列国时,饥寒交迫时发生的一个特别真实而且催人泪下的故事。
重耳及自己的心腹、朋友、随从一行人开始逃亡时,自己的父亲晋献公不明事理,因不满自己不辞而别,于是派人一路追杀。好不容易熬到自己父亲去世,没有想到自己的亲兄弟晋惠公为了防止自己回国争夺王位,仍然要对自己痛下杀手。这样的流亡路上自然走的是惊险不断,有时候连命都顾不上,哪顾得上吃的喝的?所以重耳一行人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衣不遮体,哪里还有半分晋国曾经公子的气派。
当重耳他们走到卫国时,一名随从因为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偷走了所有的辎重,跑进了深山中。这下重耳彻底傻眼了,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当他们路过农田时,随从赶忙跑去问农夫要点饭充饥。没有想到农夫一点不可怜他们,随手拿起一个土块扔了过去,让他们吃这个。随从恼羞成怒,要打这个农夫,重耳却一把拉住随从,说农夫把土块扔给我们,这是个好兆头,咱们应该收下。说完之后,重耳毕恭毕敬的弯腰将土块收了起来。收归收,土块不能当饭吃,那怎么办?
重耳很快饿晕了,倒在路边上。不久一股香味传来,重耳看到介子推端着个碗向他走来。他看到这个碗里装的是蘑菇炖肉,他再也顾不得什么吃相了,夺过碗来,大口吃了起来,吃的那叫一个香啊,连汤也没有剩下。重耳吃饱后,突然想起一个问题,这荒山野岭的,哪来的肉汤?莫非是介子推私自留下的?想到这里,他赶忙问介子推这肉汤哪里来的?只见介子推牙关紧闭,默不作声。
这样,重耳更加疑惑,更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看到被血水打湿的袍子时,重耳才明白了些许。原来介子推看到主公都已经饿晕在路边时,赶紧去找吃的,结果只找到一些野菜。这些野菜并不能解决问题,怎么办呢?介子推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大腿,毫不犹豫的拔刀向自己的大腿砍去.....
重耳知道事情的始末后,一方面为自己的多疑而懊恼不已,一方面则被介子推的所作所为感动的泪流满面。当场许诺日后自己做了晋国的君王,必定重赏。
(图)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我们先看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齐桓公和未来的晋文公都品尝过人肉了,而且都吃的很香,事后都被献出人肉的臣子感动了,都准备重用他们。不同点也看的很明白,那就是齐桓公是在人生的巅峰时刻,吃腻了其他东西,食不甘味下吃的人肉;重耳则是差点饿死在路边,暴风骤雨般吃的人肉。我相信如果一碗猪肉汤或者羊肉汤,重耳一样会吃的很香,毕竟饥不择食。
那么事情说到这里,就已经很明朗了。齐桓公之所以会有人肉吃,是因为他大权在握,只要他想封赏,金钱和官位都可以。所以易牙才想尽办法去讨好他,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孩子下锅做成美味供桓公品尝。
一方面我们看齐桓公,那时的他坐上霸主的位置已经不是一年了,任何人在自己的事业达到顶峰时,都不免意得志满,更何况齐桓公开创的局面是前无古人的。在葵丘会盟上,齐桓公俨然代周天子号令诸侯。我想齐桓公每每想起在会盟上的意气风发,都会心潮澎湃不已。可以说,不管桓公是不是无意中说出想吃人肉那句话,他都是没有考虑说出那句话的后果。他作为春秋时期的霸主,日理万机,可能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说出的每句话,但是一个四岁的小孩子却因为他的“无意”而丧命,何其无辜?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易牙为了自己一声的荣华富贵是多么“拼”,是多么令人发指?虎毒尚不食子,有些时候人性的黑暗面一旦被无限放大后,是多么恐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桓公自己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些问题,他重用了易牙,易牙也轻易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结果呢?
易牙在掌握大权后,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出宫殿,将病重的桓公软禁起来。最后桓公活活饿死在深宫中,最后尸身都没有人都打理,等人发现时,身上已经爬满了蛆虫。
(图)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我们再看另一个主角重耳,笔者之所以不称呼他为晋文公,是因为那时的重耳只不过是个落魄的公子,甚至连普通的百姓不如,那时谁又会知道他会回国登上王位,成为万人敬仰的晋文公?
所以说介子推割股取肉,完全没有私心,他也没有打算让重耳报答自己。有的只是一颗忠心,与自己主公生死相随的忠心。我们看一看事情的结果就知道了:重耳在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涯重回晋国,并如愿坐上了晋国的君王之位。介子推为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不辞而别,悄无声息地和母亲两人躲入深山中,辞官不言禄。
晋文公后来在别人的提醒下才想起介子推割肉给自己充饥的事情,他对自己忘恩负义的行为感到羞愧,连忙亲自带人去山中寻找介子推。可是大山连绵起伏,去哪里找人?晋文公一时气急,寻人心切,竟然让人放火烧山,非把介子推找不出不可。结果一场大火过后,在一颗柳树下找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两人死死抱住大树,却早已死去多时。
晋文公见到此情此景,伤心至极,于是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烧死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这正是后世寒食节的由来。
从介子推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正是古代文人的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我们现代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的。
这种气节不仅有“宋末三杰”之一的张世杰背着宋末帝赵昺在复国无望下,义无反顾跳入大海的悲烈;
还有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
更有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开着致远舰撞向日本指挥舰吉野舰玉石俱焚的悲壮。
这些先人们在用实际行动给我们后人做着表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气节的存在,才使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了这么多磨难,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咸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