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轻武”是宋代的基本国策。鉴于唐末五代时期将帅拥兵,藩镇割据,兵祸连连等一系列历史经验教训,加强皇帝对军权的控制,宋太祖确定了“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军事领导原则。
▲宋代的前身就是武人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五代时期,军阀武夫们骄横凶暴,不仅可以割据称霸一方,甚至可以称王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武人最为气势嚣张的时期,反映到武人的着装上就是肆意夸耀自己的威风,铠甲上装饰着骇人的各种怪兽神魔造型,借以恐吓敌方和百姓
▲日本佛经上记录的唐本天王,描绘了晚唐五代时期中国武人的形象,犹如战国时期的日本武士一样,铠甲头盔上装满兽头、鬼面、犄角的装饰物。这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的时期,武人的不可一世,被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制止,中国从此走向另一个极端---重文轻武,由此势必对武人的装束也要有严格的压制要求。这就是“武随文服”
宋朝军队分禁军和厢军两大部分。禁军九品以上的将校军官,通常有三种服饰:朝服、公服和时服。朝服又名“具服”,是隆重朝会时所穿的服饰,按其性质不属于戎服范围。公服也谓“从省服”,是武官上朝视事所穿之服。武官的朝服、公服与文官相同。这是因为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几乎由文官担任,各州县地方的厢军指挥权也集中地方行政长官(文官)的手中。“武随文服”这种特殊服制不是徒具形式,而是确立一种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使武官对文官俯首贴耳,惟命是从,否则“不足已相制”。朝服的袍服是:上身穿绯衣,右衽立领。广袖,衣长至膝下,内衬白色中单,下穿朱裳,垂至脚背,身后佩有锦绶,朝服上佩有“方心曲领”。公服为交领,大袖,一侧开衩,袍的下缘膝盖下有横裥,袍长至脚背。“武随文服”对宋朝将领铠甲外所穿之衣有很大影响。
▲北宋武臣,身着公服,手持仪剑(当是模拟长柄战剑),态度谦卑
▲宋代武人,身着铠甲,却需要在外面罩上战袍或者一种短身绣衫,以示恭谦,这就是“衷甲”服制
这就产生了宋代武将一个显著的衣着特征——“衷甲”。《凌烟阁功臣图·薛仁贵像》为宋人绘。画中是唐代人物.但服饰都用宋制。其中画中人像甲外所穿的宽袖短衫,宋代的武将在铠甲外常罩一种形制与貂袖很相似的宽袖短衫,《宋史·仪卫志》中称作‘绣衫’。这种绣衫无扣,用衣襟下缘的垂带在胸前系结,绣衫上有绣纹,绣纹是区分各军的标志:‘金吾卫以辟邪,左右卫以瑞马,骁骑以雕虎,屯卫以赤豹’绣纹位置在后背。”《宋史·仪卫志》。是有“绣衫”的存在,但没有提及其款式。一般把这种甲外之衣称为宽袖短衫。
▲宋代开始一种独特的半身战袍被广泛使用,这就是绣衫,这种款式的战袍被日本汲取,发展演化为阵羽织
宽袖短衫与“貂袖”相比,衣身和袖子的长度基本相同,只是宽袖短衫衣身宽松,袖子宽大,面料较薄,衣服飘逸。而貂袖剪裁相对合体,在宋曾三异《因话录》中有这样的描绘:“近岁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反掩肘,以最厚之帛为之。仍用夹里? ? 名目貂袖,闻之起御马院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著。”可见貂袖不但保暖,且设计合理。其名源于宋,可能由于当时战事频繁,宋人在与北方其它民族接触的过程中对貂袖产生兴趣.参照貂袖创造出富有中原特色的宽袖短衫。到了南宋,“衷甲”的宽袖短衫变成了广袖、大翻领、右衽,长及脚背,无带扣以腰带系束的一种类似公服的宽大长袍。由四川大足窟毗卢道场金刚像与安定毗卢洞第六号龛天王像,我们可以总结出甲外所穿之衣的共同特点:衣身宽松,袖子宽广。从功能上来说,衣身宽松、袖子宽广是不便于战场上作战的,容易拉扯和阻碍手臂运动。将领在袖子上打了一个结,可见袖子宽大实不方便。宽袖短衫远不及合体、窄袖的貂袖合理。由此可见穿这种衣身宽松、袖子宽广的衣服不是出于功能的考虑。以下试从服装符号学的角度分析。
▲身着绣衫的武人,绣衫的使用者一般多为职位低的武官或卫士
由于“以文制武”的政策。当时具有军队指挥权的大多是文臣,而武将受其节制且地位较低.如前叙,一些所谓殿侍、大将、将军等,其实只是无品的下级武官。封建社会是十分强调等级观念的,要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正常社会秩序,就必须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分出主从.树立权威。北宋的宽袖短衫到了南宋.已演变成了广袖,大翻领,右衽,长及脚背,无带扣,以腰带系束的宽大长袍,与公服——交领,大袖,一侧开衩,袍长至脚背有着不少共通点。可见南宋将领甲外所穿宽大长袍借用了公服许多符号特征。因为只有高级将领才可以穿公服上朝参议政事,所以类似公服的宽大长袍,极可能使得人们联想到具有权力和地位的文武官,为着装者带来荣誉感。还有一点就是可以作为一种服饰符号来区分高级将领与下级武官,这也许是宋朝的“衷甲”人物不是唐朝的大将薛仁贵(宋人绘),就是象征着权力与力量的天王和金刚的原因。
▲另一种全身战袍,多为有较高职位的武官使用。穿着时习惯扯下右边袖子,露出一片铠甲,这是衷甲制度规定的
▲宋代御林军武士,个个同样是半文半武的装扮,显得不伦不类,威武之气荡然无存。宋代的衷甲制度,严重扭曲武人的荣誉感,使之为自己的武职感到羞愧,扼杀武人的尚武意识,与两宋一贯的重文抑武国策一样,对宋代的军队造成严重的摧残,造成军队的怯懦不堪
而当时“武随文服”的特殊服制,使得类似公服宽大长袍有着明显的文臣儒士服饰特点——衣身宽松,袖子宽广。从整个文明体系从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宋朝社会风尚,文人雅士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得到权力、地位、财富,再加上“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政策实施,文人甚至可以得到指挥国家军队的权力。这种特殊社会环境造就出文武双全的“儒将”,无疑成为一种新的审美风范,再加上掌握军队指挥权的大多是文臣,而武将地位较低,使得对将领的审美标准也如宋朝政策变得“重文轻武”,由猛将变成儒将。如果将铠甲看作是“武”的符号(铠甲一直以来是战斗必穿的),甲外所穿之衣则是“文”的服饰符号(甲外所穿之衣不管是宽袖短衫还是宽大长袍都带有文臣儒士服饰特点),那么“衷甲”则彰显着装者“文武双全”,也就是说宋高级将领“衷甲”以示文武双全。
▲宋代衷甲制度被明代继承,同时也传到日本,同样成为武士的军武服饰制度,但是日本也由此作出日本化的演化,最终成为阵羽织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魏兵,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