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赵本山的小品总是给人们留下许多欢笑,但你是否知道下蛋公鸡是怎么出现的?还有别的动物能“反串出演”吗?
鸟中常有花木兰
赵本山在07年春晚小品《策划》中的一句“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红透了大江南北,08年高考生物海南卷又出了一道母鸡变为公鸡后与正常母鸡交配求后代性别比例的题,上网一搜,大江南北各种母鸡变公鸡的新闻也并不少见,甚至古代就有了“牝鸡司晨”一词,这种神奇的现象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呢?
众所周知,高等动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在基因的控制下,动物体内发育出相应的生殖器官,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与性别相关的外表及行为方面的特征(如人类的喉结、胡须,鸡的大冠子、打鸣行为,都是雄性的特征)。但在“母鸡变公鸡”的案例中,则出现了染色体性别不变、生殖腺性别和表型性别反转、具备部分反转后性别功能的情况,这种情形被称为“性反转”。在变成公鸡的母鸡体内,染色体依然是ZW,但由于分泌雄激素,长出了睾丸,从而开始逐渐停止生蛋、长出鸡冠和长尾羽、打鸣甚至具备使其它母鸡受精的生理功能。
事实上,鸡属于鸟类,而鸟类在自然条件下,母鸟变公鸟不算太少见,公鸟变母鸟则要稀奇得多,这是因为只有雌鸟才存在生殖系统发育不对称的现象。鸟类胚胎的生殖腺来自于生殖嵴,生殖导管则来自于苗勒氏管和沃夫氏管,在雌性中,左侧性腺和苗勒氏管发育成具有功能的卵巢和输卵管,而右侧保持原基状态,这是为了保持体重利于飞行而进化出来的;在雄性中,性腺和沃夫氏管则发育成对称的、双侧生殖系统,而苗勒氏管退化。在正常孵化过程中,ZW胚胎的雌性生殖腺优先发育并分泌激素,这些激素能促使雌性特征发育,同时抑制雄性生殖腺的发育;ZZ胚胎则反之。因此如果在孵化的早期阶段,用雌激素处理鸡胚,可引起雄性的胚胎出现不同程度的雌性发育。
如果成年雌鸟的左侧卵巢在外界刺激下病变损坏,则不再能产生足够的激素,这时右侧未分化的生殖系统原基不再受到激素的抑制,便发育为睾丸,雌鸟从而变成能生育的雄鸟, “牝鸡司晨”的情况正是这么出现的。更有甚者,如果一群母鸡中长时间没有公鸡,那么也有可能会出现其中一只渐渐出现雄性特征,最终成长为“好男儿”的情况,这大概是出于传宗接代的压力吧。
性反转不是鸟的专利
由于性反转只发生在器官和外表的水平,而不涉及染色体性别,而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只能朝向性染色体所决定的性别发育,因此至今未在哺乳类中发现过具有功能的性反转。但在鱼类、两栖类等中,则有可能出现有功能的性反转,这是因为它们和母鸡类似,体内生殖腺存在着尚未分化的部分,所以在条件适宜时可以转变性别。引起性反转的因素很多,如动物的生理状态、外界环境以及激素处理等。
最常见的性反转动物莫过于黄鳝了,黄鳝宝宝孵出来时全都是女孩,长到两岁多开始当妈妈,产卵后卵巢逐渐退化,慢慢变成大叔,一般来说,两岁以内、体长35cm以下的黄鳝全是美女,而六岁以上、体长40cm以上的全是帅哥,而三四岁、体长36-38cm的黄鳝则公母都有。
除了黄鳝,具有性反转现象的鱼类还有很多。红鲷鱼也就是加吉鱼,通常由一条雄鱼和一群雌鱼组成一夫多妻制的家庭。如果作为“一家之主”的雄鱼不幸丧生,那么,妻妾们中的一条身体健壮的雌鱼便会身材变粗、鳍变长、卵巢消失、精囊出现,变为雄性,从而又恢复了一个完整的家庭,继续繁衍后代。《海底总动员》中的主角尼莫——小丑鱼,则与红鲷鱼相反,小丑鱼的群体是由一对夫妻和许多还不具备生殖能力的后备雄鱼组成的,雌鱼体型明显大于雄鱼,一旦雌鱼去世,雄鱼就会变成雌鱼,而后备中一条较为强壮的雄鱼则替补上场。石斑鱼、白头翁鱼等许多种鱼类都有性反转的能力。
黄鳝的性反转是一次性的,无法再从雄性变回雌性,而有一些贝类的雌雄变化更有趣,它们能根据水温、营养状况等因素反复变来变去,真是年年岁岁贝相似,岁岁年年性不同。贝类的性别很复杂,有雌雄同体的,有雌雄异体的,还有雌雄异体还能变换性别的。
沙蚕和黄鳝恰恰相反,出生时都是小伙子,老了却都是大妈,但若成年的雌沙蚕游离了群体,只遇到了同性而没遇到异性时,则其中一条会再次逆转为雄性,两者结为夫妻。
有些爬行动物明明有异形染色体,但它们的发育性别情况却依然受到温度影响。
鬃狮蜥是一种生活在干旱炎热的澳大利亚内陆的爬行动物,通常情况下它们的性别由染色体决定,但是高温可以阻碍雄性染色体发挥作用,从而使雄性胚胎转变成雌性,这种变性蜥蜴具有雌性的器官和外表,但从基因上来说它仍然是雄性的。
而人们常说的海马爸爸会生孩子,则不属于性反转现象的范畴。海马爸爸为了抚育子女,身体特化出了一个育儿袋,让海马妈妈将卵产在里面。卵在育儿袋中不仅安全,而且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受精卵嵌在育儿袋的内壁,通过雄海马的血管,直接把氧气和养料供给胚胎,于是卵在海马父亲的育儿袋里安心发育、孵化、成长,一般小海马在孵化后一个多月才离开爸爸。
(本文首发于《爱科学》,获作者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