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节进入冬季,自然萧条,大地进入了休养的状态。许多鸟逐渐飞到了越冬地躲避北方的严寒,等待转年春季北方回暖再返回。在它们迁徙的行为背后,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和谜团始终是研究者关注和需要解开的地方。
迁徙的由来
鸟为什么迁徙?这个自然现象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人类,目前人类搜集和研究的成果也是多种,目前来说倾向于三种观点。第一种,北方起源说。有科学家认为鸟类起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第四纪冰川的变化导致冰川南扩,鸟类的食物被冰雪覆盖,鸟类不得不选择南飞寻找食物。夏季到来时,北方冰川消融,鸟类再度北返,以此反复,形成了迁徙的习性。第二张假说是鸟类起源于热带地区,种群的数量增加从而导致对生存环境和食物的需求增加,寒冷季节的到来,这些扩散的北方的鸟会返回热带亚热带地区,就而形成迁徙。第三张假说是板块漂移导致一些鸟类逐渐到达北方,气候原因又导致它们迁徙回南方。无论哪个观点,鸟类的迁徙的一个特征就是气候和食物,这是迁徙的关键原因。
(冬季迁徙的灰鹤)
迁徙的旅程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纬度跨度近50度,东西经度跨度超过60度。是个东北有驯鹿,西南有大象的国家。大部分气候为温带,也有亚寒带和热带气候以及被称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我国鸟类超过1400种,其中许多鸟类都会进行迁徙,甚至有的迁徙过程极为惊人。在我国,从东北至华北,再由华北至华东到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地区,这一代是典型的东亚迁徙路线,这里有一条由湿地、滩涂、湖泊河道组成的补给路线供候鸟迁徙。每年九月起,在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繁殖的鸻鹬类和雁鸭类会在寒流的追赶下逐渐南下,许多鸻鹬类候鸟会飞往华南及东南亚,甚至澳大利亚新西兰,转年春季,南半球会进入秋季再度北返。而一些雁鸭类的,如绿头鸭、斑嘴鸭、大天鹅、鸿雁、豆雁、灰雁这样的中大型水禽则不会那么着急南下,由于它们的食物多是水生植物的根部,它们不像鸻鹬类涉禽那样着急南下,即使寒流到来,它们依然会在水中畅游,即使三九时期的华北地区,如果有不冰冻的水面,它们依然享受着严寒。
除了这些涉禽和游禽,一些猛禽也会在春秋季加入迁徙大军当中,许多猛禽在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繁殖,秋天它们也会飞往南方。每年八月底开始,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东北开始进入秋季变得凉爽,植物逐渐衰败,在那繁殖的凤头蜂鹰主要以马蜂的蛹为食,同样繁殖在那的阿穆尔隼则主要以蚂蚱这样的大型昆虫为食,秋季的到来使这类食物锐减,它们也就不得不南飞越冬。蜂鹰会飞往我国广西云南南部的热带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越冬。而阿穆尔隼则要飞从到印度再从那里飞越阿拉伯海到南非去越冬,单程距离超过一万两千公里,一路上它们的种群会折损三分之二,有的会死于体力不支,残酷的天气变化和人类的各种干扰,只有那些强壮的个体才能到达越冬地后再度返回中国东北部地区繁殖。
(鸟类迁徙路线)
环志解开迁徙之谜
以往的鸟类迁徙研究都是人们通过观察来记录它们的迁徙的时节和方向,一路上人类的观察和记录逐渐形成了鸟类迁徙的路线和规律,但是依然有一些鸟种的迁徙依然是谜。后来人类尝试给捕捉鸟类身上装上标志物来提示沿途观察到的人们,这就是今天所说的“环志”。
鸟种的不同环志的形状大小各异,小型涉禽多是呈长方形的旗状环志,俗称旗标,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安装地,颜色通常是红、黄、蓝这样的醒目颜色,即使在光线不太好的环境下也能观察到。天鹅鸿雁这样的大型雁鸭类的候鸟,通常在水中游动,环志装在腿上也就影响观察,鸟类学家则把环志装在它们的脖子上,不仅醒目便于观察也丝毫不影响它们的进食。大型猛禽类的鸟类,如金雕秃鹫的环志则是巴掌大小的有数字的塑料片,装在翅膀上无论是飞行还是停歇状态都可以通过望远镜观察到。
(腿上有环志的银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卫星定位器也可以生产的更耐用更轻便,信息的记录也更及时。通过在北京雨燕身上安装的卫星定位器,人们惊喜的发现,它们居然会来回飞行五个月,从北京飞往中亚,然后跨越伊朗和阿拉伯半岛直奔南非越冬,一年中仅迁徙途中就会飞跃2.6万公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鸟活动的普及,人类了解鸟类的迁徙和自然史也就变得更加便捷和准确,许多更有意思的鸟类迁徙之谜和自然史会被人们逐渐发现和了解。
图片来源:
图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鸟类迁徙#/media/File:Common_Crane,_Spain.jpg
图二:
https://1.bp.blogspot.com/-PFfmD2On9Kk/UZtBWHlEULI/AAAAAAAAMa4/apFCIYo-0Fg/s1600/flayway_9_total_enlarge.gif
图三: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6/Bird_ringing_Larus_argentatus.jpg/800px- Bird_ringing_Larus_argentatus.jpg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陈亦宁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