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告诉了一代代有志青年们一个残酷的道理:大脑自己会“跑偏”,要想让它自控,是需要给点“刺激”的苦头吃吃的。当然,这个故事里的“自控”指的是避免“开小差”,或者防止注意力不集中。事实上,在很多病态的情况下,大脑会“失控”的更加严重,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生活。有一种病叫做妥瑞症(Tourette's disorder),又叫做抽动-秽语综合征。顾名思义,这种病发作时,患者会表现出无法自控的四肢乱动,胡言乱语,而且在紧张、焦虑等情绪较大波动的情况下,这些症状会表现得更加明显。这样的疾病是典型的大脑“失控”引起的,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目前,遇到这样的患者,神经科的医生们也只能对症治疗,因为,这种病往往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是具体的遗传特点却不清楚。而患者的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内源阿片肽、5-羟色胺等,也存在着异常的释放。并且,围产期的损伤也会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这类疾病的发生概率。所以说,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很难找到发病原因,很难“去根”的疑难杂症。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如果能找到提高大脑“自控力”的办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抽动、秽语的症状。
好消息来了,福布斯公布的2013年的十大神经科学发现中,有这么一条:给予大脑一定的电刺激,能提高大脑的自控力。这倒有一点“头悬梁、锥刺股”的现代版本的意思了,同样的都是刺激,不同的是,现代版的换成了“电刺激”,刺激部位也由毛发、皮肉,变成了大脑。当然,电刺激的强度和频率也是经过了仔细的推敲的。这个研究是由德克萨斯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们联袂完成的,让我们先看看研究是怎么做的:
首先,研究者们先让被试尝试着“力所能及”地去控制自己的动作,使动作放慢下来。同时运用大脑功能成像技术,来记录大脑的额叶区的活动,来看看当努力使行动放慢下来时,额叶的哪个区域最为活跃。由于大脑额叶决定了我们的命令和控制,因此,研究所记录到的额叶区的活跃部位就是大脑“自控”的中枢所在。
既然已经找到了,大脑自控的中枢,下面要做的就是看看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使大脑的自控中枢能力更强。研究者们根据“自控中枢”所在的位置,在头颅的相应位置上置放上电极片,通过计算机设定出不易察觉电负荷,来刺激“自控中枢”,结果,被试的控制行动的能力变强了,他们能更加准、稳、慢地完成相应的动作。
Nitin Tanden博士是这个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他认为,研究所找到的“自控中枢”其实可以称之为大脑的“刹车系统”。我们很多时候不能让大脑“信马由缰”,需要启动刹车系统来控制行为甚至思维。而这个研究的重要之处在于,他们找到了一种能够控制“刹车系统”的外在方法,这样,就能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电刺激的方式,让大脑自控力更强,对抽动-秽语症之类的疾病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研究的结果是振奋人心的,但是研究之路还很漫长。或许有人会问了,难道这个研究就只能用来治疗抽动-秽语症之类的疾病吗?研究者们当然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控制大脑的方式,当然,这样的研究成果或许会很有用,也可能很可怕,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想能更好地控制自己,但却又那么不愿意被别人控制。但是设想一下,未来,抽动-秽语症的患者如果只需要戴一顶特殊的帽子,通过调节电刺激,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再想的远一些,如果,我们在学习时,怕自己开小差,只要戴上一顶特殊的帽子,调整好刺激模式,就能起到“头悬梁、锥刺股”的功效,那又该多棒!
好吧,我们讲的是科学,不是科幻。算是我思维“信马由缰”了吧,扎自己一下!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