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1月25日,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这是他一生众多科学硕果中分量最重的一个。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盛赞广义相对论,说它“也许是人类作出的最伟大的科学发现”。
1907年,爱因斯坦表示了对他在1905年创立的狭义相对论的不满。因为狭义相对论两个基本原理之一“相对性原理”认为: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系中都相同。他认为这一原理与牛顿力学一样,均把惯性系放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上,无论从物理学还是美学上均不完美。
爱因斯坦认真分析后认为,突破口就在把经典力学中“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的事实推广到“惯性力与引力等效”,这便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原理“等效原理”。等效原理使爱因斯坦认识到,万有引力是时空弯曲的表现。但是当时他还没有掌握描述新理论的数学工具——黎曼几何。所以直到1911年夏天,他将注意力重新放到引力理论上,希望将自己1905年提出的关于时空关系的狭义相对论推广到更一般化的情况。
爱因斯坦探寻广义相对论的目标,是要找到描述两个相互交织过程的数学方程式——引力场如何作用于物质,使之以某种方式进行运动;物质又如何在时空中产生引力场,使之以某种形式发生弯曲。
1915年6月底,爱因斯坦思考出了许多关于广义相对论的内容。在那个月底,他以正在思考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开设了为期一周的系列讲座。哥廷根大学是全世界最杰出的数学研究中心,拥有许多非凡的天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爱因斯坦特别渴望与希尔伯特沟通交流,他向希尔伯特解释了相对论的每一个艰涩难懂的细节。希尔伯特也同样为爱因斯坦及其理论着迷,以至于没过多久,他就开始自已动手尝试解开爱因斯坦迄今尚未完成的谜题——寻找能够完整描写广义相对论的数学方程。
1915年10月初,爱因斯坦已经听到了希尔伯特追寻答案的“脚步声”,与此同时,他意识到当前版本的理论框架存在着严重缺陷。整个11月份,爱因斯坦几乎累得精疲力竭,他一直在努力解决一系列的方程式,不断进行修改和更正,准备向终点做最后的冲刺。
在匆忙仓促中,灵感不期而至,爱因斯坦终于取得重大突破,想到了描写广义相对论的精确方程。在11月25日的最后一次演讲中,爱因斯坦及时地提出了一组可以描述广义相对论的协变方程,那次演讲的题目为“引力场方程”(The Field Equations of Gravitation)。在该方程有一个形式可以写成:Rμν- 1/2gμνR = -8πG Tμν。方程左边如今被称为爱因斯坦张量(Einstein tensor),可以简写为Gμν,用以描述时空的几何结构是如何因物体的存在而弯曲变形的,右边则描述了引力场中的物质运动。这个方程表明了物体是如何弯曲时空,以及这种弯曲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物体运动的。
通过狭义相对论的创立,爱因斯坦已经证明,空间和时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种时空构造,而广义相对论表明,这种时空构造既可以被其中物体的运动所决定,又可以反过来决定其中物体的运动。这种弯曲的时空构造解释了引力及其与加速度的等效原理,还有关于各种运动形式的广义相对论。
整个创立广义相对论的过程让爱因斯坦疲惫不堪,但他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我最大的梦想已经实现,”他向他最好的朋友说。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孔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