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晃,慢慢摇,九十里外等着瞧”这条谚语颇具代表性,是判断自己远离震中区的重要标志。
不难理解,一次地震的极震区域并不大,七八级大震的也不过百余公里,但是人有震感的区域却非常广大。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地震破裂长度约300公里,VIII度烈度区达到400公里左右,地震波动在20分钟内传遍了全球,除了黑龙江、吉林、新疆和台湾外全国都有震感,远在缅甸和马来西亚的人也受到了摇晃,有感人群高达十几亿,有感区的面积超过极震区的几百倍以上。不过,有感人员虽然很多,但90%以上的人员并不在极震区,他们感受到的并不是地震横波,而是没有危险性的地震面波。北京距震中1530公里远,震后5分多钟后感受到了地震面波,国贸大厦等高层建筑发生了摇晃,但是并没有出现破坏和危险。于是公众需要理解一个问题:为什么感受到地震的摇晃却没有危险性,分明是一次相当显著的、普遍害怕的地震袭击啊?为什么不需要采取紧急反应,更不必狂奔乱跑、风餐露宿呢?
话,要多说两句。地震波在震中距百公里以内的区域,主要是纵波和横波。由于震源在地下深处,这两种波动便从震源发出后呈立体状传播,故称“体波”,高频分量为主,破坏性极强。当体波传播到接近百公里并逐渐衰减以后,它们会相互叠加、干涉、继而发育出另外一种特殊的波动--地震表面波,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简称“面波”。面波的传播速度相当缓慢,时速约2~4公里,运动轨迹呈逆进的椭圆;周期很大,从几秒到百秒; 持续时间非常长,2~3分钟以上;它的能量衰减很慢,可以传播到全球各地甚至环绕地球二三圈以上。不过地震面波的破坏性很弱,宛如一口大钟被撞后,“余音绕梁,三日不止”。
图1 地震纵波、横波的特点。在震中距百公里内主要是纵波P 和横波S成分,横波的破坏性最大
图2 地震面波的特点。在震中距百公里以外的区域,主要是地震表面波R ,破坏性迅速降低,图中的波动向右前进
由于地震面波的周期大、振幅大、持续时间长,便最容易同高层建筑的固有周期合拍,引起高楼大厦的结构反应和大幅度摇晃。高楼自不会倒塌了,但老少妇孺黎民百姓会被搞得十分紧张,因为这种震动毕竟摇晃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人人都会被晃得乘船般的眩晕,出现强烈的头发昏、心发慌的难受,走路迈步都不能自控。更糟糕的是,室内吊灯与悬挂物也跟着摇曳,甚至在面波霎那间穿经而过的几分钟以后,悬挂物还在头顶上没完没了地晃啊晃,醉汉一样,所以高层居民确实会有种“房子要倒塌”的恐怖感,跑又跑不下来……应该说,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正常现象,这就是地震波在远方的真实面孔。
大家是安全的。如若不信,摸摸房子的墙皮,不会裂口的;看看窗户的玻璃,不会粉碎的。既然这两种最容易破裂的脆性材料都没事,何虑房屋之倒塌焉。简言之, 一旦高层建筑里的人员遇到地震波呈“慢慢晃,慢慢摇”的情况,尽可放心:地震肯定在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以外。十几分钟后,地震局就会告诉你远处的震中位置了。
作者: 上天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