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的百合花!海百合在化石里“重生”

棘皮动物也许算得上是化石记录之中最奇怪的生物了,但它也是海洋之中最繁盛的生物之一。它们的特征是五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还有由方解石骨板组成的外骨骼。最成功的棘皮动物应该算是海百合。通常它们被称为“海中的百合花”,因为它们有长长的茎固着在海底,与百合花相似。化石记录之中已知的最早的海百合是一个布尔吉斯页岩之中的棘皮动物,它们展现了许多原始的特征。

海百合是中晚古生代海洋之中占统治地位的棘皮动物,它们之中许多的类群现在仍然繁盛,有一些海百合还是自由泳的类型。现生的营漂浮-游泳生活的海百合在白垩纪晚期经历了一场短暂的、广泛分布的爆发式演化,它们对于白垩纪晚期地层年龄的确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海百合的茎可以达到10英尺(约3米)或者更高。尽管如此,在中生代温暖的海水充满生机的生长条件下,它们常常可以长到60英尺(约18米)高。它们的茎大约是由100个或者是更多的茎环组成,再通过一个根状的附属物固着在海底。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期,星状盘比较普遍。海百合的茎非常容易保存成为化石,因此在化石记录中非常普遍。在风化得灰岩露头,这些茎常常暴露出来,似串珠状。含海百合的灰岩是沉积岩,常常具有丰富的海百合的残体,特别是茎秆的盘状物。

萼部着生在茎的顶部,是一个杯状物,其中生长着消化器官和繁殖器官。海百合从其萼部伸出五个羽状的触手,并且利用这五个触手从流动的海水中滤取实物颗粒,在滤食之时,海百合因为水流而一起摇动,非常像百合花,因而得名。

海百合一辈子扎根海底,不能行走。它们常遭鱼群蹂躏,一些被咬断“茎”,一些被吃掉“花儿”,落下悲惨的结局。在弱肉强食、竞争险恶的大海中,曾有一批批被咬断茎秆,仅留下花儿的海百合,大

难不死存活下来。因为它们终归不是植物,“茎”在它们的生活中,并不是那么生死悠久关。这种没柄的海百合,五彩缤纷,悠悠荡荡,四处漂流,被人称做“海中仙女”。生物学家给它另起美名——“羽星”。羽星体含毒素,许多鱼儿不敢碰它。可仍有一些不怕毒素的鱼,对它们毫不留情,狠下毒手。为了生存,它们只好大白天钻进石缝里躲藏起来;入夜才偷偷摸摸成群出洞,翩翩起舞。

海百合是棘皮动物中最古老的种类,全世界现有620多种海百合。常分为有柄海百合和无柄海百合两大类。有柄海百合以长长的柄固定在深海底,那里没有风浪,不需要坚固的固着物。柄上有一个花托,包含了它所有的内部器官。海百合的口和肛门是朝上开的,这和其他棘皮动物有所不同。它那细细的腕从花托中伸出,腕由枝节构成,且能活动,侧面还有更小的枝节,好像羽毛。腕象风车一样迎着水流,捕捉海水中的小动物为食。无柄海百合没有长长的柄,而是长有几条小根或腕,口和消化管也位于花托状结构的中央,既可以浮动又可以固定在海底。浮动时腕收紧,停下来时就用腕固定在海藻或者海底的礁石上。腕的数量因海百合的种类而不同,最少的只有2条,最多的达到200多条,由于每条腕两侧都生有小分枝,状如羽毛。每条腕都有体条带沟,有分枝通到两侧的小枝上,沟的两侧是触手状管足,并有黏液分泌。海百合是典型的滤食者,捕食时将腕高高举起,浮游生物或其他悬浮有机物质被管足捕捉后送入步带沟,然后被包上黏液送入口。

古生代的海百合,和它的近亲海蕾一样,非常容易形成漂亮的化石,而海蕾的萼部与花蕾极其相似,其也是由规则排列的骨板组成。由于海百合参与竞争,共同争夺浅水区域稀缺的生存资源,在古生代末期,海蕾走向了灭绝。如今,古代海蕾和海百合化石,是现代业余化石收藏爱好者眼中的珍品。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张晨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