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刀的工艺进步原来是靠捡蒙古人玩剩下的

在了解日本刀复合钢的锻造法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个很简单的刀剑制作原理。刀的钢材除了硬度必须附带有韧性,均质通体全硬的刀剑,如果受到了横向挥打,就会被打断几截。


日本铁匠以古法煅打日本刀

所以刀剑锻造的关键是刚柔相济,刀口要够硬、刀面的硬度次之,刀身要有弹性,这是日本刀最难做的部分。


丸锻工艺煅作的日本刀

古代日本人把均质的钢材锻制的刀剑称为“丸锻”,美国南北战争中用的马刀就是丸锻。在蒙古铁骑渡海伐日之前,日本武士刀一向都是刃锻,主要是使用含碳量约0.5~0.6%的均质钢材锻打成型,在刀口进行固体渗碳处理,提高刀口的含碳量增加刀口锋利。刀身、刀口热处理同时进行,整把刀剑浸入水中急冷。

固体渗碳技术,当然师法中国,但中国应该在宋代炒钢技术成熟普及后,舍弃浪费燃料、耗时高成本的固体渗碳技术。今天日本正仓院收藏着一把隋代的直刀,刀身近柄处镌刻“丙子椒林”四个大字。当然这是由中国制造,连日本冷兵器学者都不否认。重点在于这一把直刀,刀口就有一层固体渗碳,增加刀口的硬度和锋利度,却不会导致刀身太脆硬而易折断。刀口渗碳留下的痕迹,采用特殊的研磨技术使其散发可辨识的光泽纹路,日本人称为刃文(纹),是目前全球古代知名刀剑最特殊的特色之一。

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隋代丙子椒林剑

中国在汉唐之际,主要使用一种直刀,直刀长似剑,有尖却只有一边有斜面锋口,多数的直刀柄端有圆形大铁环,冷兵器专家称为环首大刀或唐刀等。这与中国古代的历史戏剧里面用的尖宽腰细的朴刀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天皇的丙子椒林剑,就是中国不折不扣的唐代环首大刀。


12世纪元朝发动两次渡海伐日战役,都以飓风骤至舰队沉没而失败,日人视为有“神风”护佑

中国元代蒙古铁骑渡海征伐扶桑日本时,被收编来的南宋军队打头阵,士兵配备有大刀、板斧,用板斧可以破坏日本军队的门板状木盾牌、鹿砦突破其阵地。而携带的大刀更厉害!这可不是近代二战时期的抗日大刀,是抗战大刀上加一根长柄,外观造型颇类似关公的青龙偃月刀。


南宋长柄大刀

南宋军队的大刀很重,双手握着长柄大刀挥舞,借助重力加速度,再加上日本武士骑马冲来,大刀和武士刀硬碰硬,武士刀的刀刃当然挡不住。当时的倭国日本武士身材颇为瘦小,身高160厘米左右即属壮汉,单手持的武士刀,刀刃一般长80厘米、刀尖宽1.7厘米、近柄处仅2.7厘米、厚度0.6厘米,包含刀的装饰配件约0.6千克,可见当时的日本刀造型颇为细长苗条。步兵双手持的武士刀都比前者略厚重,1公斤以下算轻的,最重的约1.5公斤。

《元寇来袭图》元军(左)登陆伐日人(局部)

遭遇飓风沉没的元军舰队,日本武士隔岸观望

自从飓风导致元军舰队沉没后,大量的元军钢铁武器最终流入日本民间铁匠手中,改造锻成打其他武器或其他工具。在元军伐日的大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位令现今日本刀剑师傅引以为傲的精通复合锻的一代宗师,其生平不太详细,迄今还有他存世的五把国宝刀剑,刀上铭文:正宗。现在日本的很多刀剑、菜刀、鱼刀等都喜欢加上“正宗”这两字,那是因为他的划时代壮举。

日本武士刀刀柄包覆的是鲨鱼皮,这是中国人的发明,但这鲛革不仅限于一种鲨鱼,甚至可能包括鳐鱼

元军伐日之际,正宗是日本天皇的中低阶官员,业余嗜好锻制刀剑,利用南宋军队的兵器钢材煅造刀剑,无意发现兵刃外包软钢,内夹硬钢。相信对于当时接触过宋军兵刃,仅知丸锻概念的日本铁匠来说,绝对让他们很震撼。正宗鉴于当时无法获知软钢包硬钢的产业基础、技术关键、优缺点,又不想全盘变革,只想传承既有的刀口渗碳技术,于是更改了南宋军队刀刃的创意,将丸锻更改为硬钢包在外面,里面夹软钢,这样处理后的日本刀优点是:

日本刀各种复合钢煅造剖面,剖面大多是外硬内软

1、硬钢包软钢,能降低拨开敌人兵刃时,刀身被砍留下凹痕的可能。武士刀淬火的时候,刀口向下几乎水平地沉沉入水中,通常刀身一般不会因受热不均而出现曲折变形,较常见的是包钢厚薄不均引起刀身曲折变形,里面包了软钢后,就容易用大铁槌锤击校直。相对而言,丸锻比较难校直,一不小心就会敲断了刀身。

2、硬钢包软钢,外表的硬钢尽可能处理得比现代弹簧钢还要硬,里面有软钢,两者刚柔相济,刀身的弹性非常好,可以说接近硬橡胶棒了。从格斗挥砍的状态而言,除非硬钢极度厚薄不均,否则几乎不易折断,强度比丸锻的武士刀好很多。若硬钢厚薄不均太严重,热处理后刀身异常翘反就可以提前想到了,不会在战场上砍断了刀才后知后觉。

3、日本武士刀外层的硬钢含碳量在0.7~0.9%(属高碳钢范围),这样的含碳量足以让刀锋变得极硬且锋利。为何还要在刀口渗碳提高含碳量呢?其实日本武士刀淬火的温度约850℃,但多数外包硬钢只有0.75%的含碳量,刀口硬度只有HRC58度左右,所以要渗入少许的碳,用同样的淬火温度能达到HRC60度或更高硬度。这样可以在锋利度和刀锋的脆性之间找出最好的平衡点,万一对砍时刀口缺损不会崩掉太大块,其刀身弹性还能承受缓冲对方刀刃的冲力。

影视作品《杀死比尔》展现出日本刀的锋利,但它不是破甲武器,面对重型铠甲不能完全砍开杀敌

可以说日本刀是一把锋利的放大版剃刀,虽然日本人以日本刀骄傲,认为自家的武士刀已经达到了完美无敌,国外不少刀友之中确实有许多人给了这样的评价。但以古代日本人的体格操作这样的长刀,在日本本土的战场上,确实是极限也很完美,但是跟古印度的乌兹钢比起来,差距还是比较大。日本刀身里面包夹了软钢,虽然刀身有弹性不易折断,但这会使刀身变成弹性体,劈砍硬物时会承受反作用力。刀身的强度不够,劈砍的力量因为反作用力减小,也就是说猛砍硬物的瞬间,刀的弯度反弹增大,劈砍的力量效率降低。反观乌兹钢,则因强度极大,猛砍硬物的瞬间也不会增加弯曲度,挥刀的力量几乎完全变成杀伤力。乌兹钢坚固锋利的刀剑,甚至连中世纪欧洲十字军的锁链甲都能砍破开。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黄药师,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