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兴的关键其实是双方战车大pk?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明清在数十年辽东争霸战争是八旗铁骑对阵所谓的关宁铁骑或明朝步兵。然而细翻史料查阅明末辽东战场,明清双方多次重要战斗却是互推战车作战。战车这种源自商周的古老武器在明清之间焕发了新春,大放异彩。

明朝将领曾说“阵而无车,犹身之无甲,故车为军之羽翼”。战车自明英宗时期首次独立出现装备成营,就成了明军作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武器。在清军那边,清太祖努尔哈赤甚至下过这样的命令:“遇敌若无盾车,切勿出战。”(注:盾车一词来自满文老档的满文翻译,实际就是指战车)。战车在清军八旗军事体系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明朝辽镇战车布防图

那么,明清双方都在用战车作战,明清战车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需要了解,明清战车在各自军事体系中所面临的对手并不相同。明军自英宗时兴起战车,面对的就是北方善于骑射的蒙古骑兵,因此战车的设计和围绕战车的战术安排均为针对蒙古骑兵所做。

明军战车的战术编组是车营,一般由数十辆到百辆战车组成。战车营大多组成了四周围起,步骑居中的方阵,“车列四周,步骑处中”。这样的战术设想是针对以骑射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蒙古骑兵所设立。蒙古骑兵“百骑环绕”,利用马匹的速度环绕敌方游走,横向移动近距离拉弓直射,即所谓的“五步射面”。他们即不贴近敌人,又不远离,一拨又一拨的骑兵射出的利箭形成箭雨,导致敌方尚未进入肉搏冲突就已经崩溃。而且蒙古骑兵具有非常优秀的机动性,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在一个战场上迅速聚集人数远超敌人数倍的优势兵力。

▲明正德年间余子俊战车及战车营图

明军多步少骑,且需要防御长达万里的九边长城,兵力分撒在各个卫堡和镇城,短时间很难齐聚足够兵力。因此在整个明代边防上,经常看到的一幕是入寇九边的数万蒙古骑兵围攻兵力很少的明军,更多的明军还在支援的路上。这样严峻的军事斗争条件下,明军先立足于防守才能取胜。

▲蓟镇偏厢车

正统十四年,户部给事中李侃言“京城内外约有千辆,取为战车,车?四周,步骑处中,车厢用铁索连木板,藏神铳于内,俟交阵始发。每车刀牌手五人,乘间下车击敌,敌退则开索纵骑兵逐之。”这是明军早期倡议的战车及其用法,终明一世,虽各个时期和将领所用战车不一,具体战法和编制不一,但战术的基本原则却无出其右。

因此,明军的战车设计首先需要能够防御蒙古骑兵的冲击和弓箭的射击。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我们可以看到,明军战车的特点往往是立木板为车厢用于防御弓箭射击,并配有前出的矛刺等物防御骑兵冲击。其次,明代是火器大规模应用于军事的时代,明人视火器为“御虏神器”,但火器往往很笨重,因此也需要有车辆运输火器。于是明军的战车也就完美的与火器结合在一起,成为即可作为防御骑兵的坚实阵营,又成为运载火器的火力发射平台。明军的战车上经常配数量不等的火枪或火炮,车厢上预留炮孔用来射击。

▲正箱车

立足这样的作战思想,以车营为垒的明军在面对人数众多的蒙古骑兵时就有了凭恃,进可以持车缓进发动进攻,退可以迅速用车围起立地为营,再利用火炮火枪远程射击。且蒙古人作战喜欢将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精锐摆在最前方冲击,随后的往往是作战能力和作战意志都不高的扈从兵,面对明军的车营,往往几波火器轮射就能将蒙古精锐打垮。一只军队中的精锐一旦失利,即使人数再多也无济于事。一旦蒙古人士气消散,开始溃退,明军车营保护的骑兵就可以从车阵中穿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俞大猷率领战车百辆、步骑三千的明军大败数万蒙古军,追奔蒙古人数百里,取得安银堡大捷。俞大猷取得辉煌战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基于他设计的独轮战车。当遇敌时就用战车列于前,战车上军士击发弓弩铳炮。待铳炮对蒙古军造成杀伤,并打乱蒙古骑兵阵脚后,明军立于战车后的骑步兵出击,待距离近到和敌军马匹相交时放铳及弓矢,完毕后又回到战车的保护之下。在这种作战方式的反复冲击之下,蒙古兵陷于崩溃,明军骑兵趁机冲入敌阵砍杀。


▲俞大猷战车图

清军的战车虽源自明军的启发,然细究其作战思想和战车设计,与明军却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清军战车就是针对性的用来克制明军火器及火器战术而被发明的。努尔哈赤立八旗反明时,清军缺少火器,面对射程威力均超过弓箭的明军火器,清军处于下风。如何让清军接近明军射击弓箭成了努尔哈赤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盾车这种战车应运而生。

对于清军的战车,明兵部尚书范景文在战守全书中有这样的描述:“牌甚厚,一层牛皮,一层铁皮,小砖石击之不动,大砖石击之滚下,柴火掷之不焚。”


▲《满洲实录》清晰的描绘了清军盾车

首先,清军的战车设计较明军简单,最主要的结构就是竖立在双轮车上的巨大木牌,一车可以移遮蔽二十人。木牌用厚2~5寸的木板,并在木板上贴铁皮和牛皮,形成三层复合结构,可以说是一种复合装甲。而明军战车只需防御弓箭,装配的木板非常很薄,通常只安装1寸厚的木板,明万历年间叶梦熊设计的轻车为了减轻重量甚至只有6分厚。从这样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清军战车更侧重防御功能。16~17世纪重型火绳枪可以穿透4毫米铁板,但面对盾车这种防御级别也是无能为力,很明显明军所使用的鸟铳和三眼铳均无法打穿清军战车。

其次,作为清军的对手,因明军作战经常面对蒙古骑兵密集冲锋,所以明军在火炮使用上多喜欢使用射速快的轻型火炮,如弗朗机、虎蹲炮等轻炮,并且明军经常使用散布面积广,可以打击一片敌人的霰弹。戚继光甚至参考弗朗机这种后膛装弹的滑膛炮,改造明军原有的大将军铳制成“无敌大将军炮”,一发可以打出五百个铅子。明军往往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并不使用大型火炮射击,反而将发射霰弹的大炮藏在阵中,待蒙古骑兵接近到非常近的距离时才开炮,以追求一炮“横击二十丈”的效果。可惜霰弹恰恰无法击破清军战车。

有了可以有效抵御明军火器的战车,清军就可以依靠战车向明军战阵推进,弓箭手、步兵和骑兵都可以躲在战车后面,待接近明军时,弓箭手可以躲在战车后向明军射击,步兵可以趁机冲出冲入明军阵营将明军战车、鹿角等障碍物推倒,骑兵从后冲出将明军阵型打乱。

清军使用战车的战斗以发生在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最为典型,当时监军张春救援大凌河,这只明军车营与八旗发生野战。据八旗值月档记载,时明军步营“排方阵掘壕,列炮枪而立”,明军以车为营,掘壕立方阵,排枪炮火器抵御清军。于是皇太极命八旗营军列战车在阵前,摆牙喇和蒙古骑兵排于阵后,营军推战车前进,马步兵随后。虽明军“炮枪齐发如雹,矢下如雨”,在战车的遮蔽下,清军接近明军,马步兵冲入明军步兵方阵,明军最终战败。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明清双方战车使用各有特点,都是在特定时期,基于自身的条件和所面对的敌人创造发明的有针对性的武器和战术。随着西洋军事技术的引入,明清双方军事技术获得了很大发展,战车这种独特的战术武器也逐步被淘汰。尤其是当清军拥有叛将孔有德带来的明朝最新的火器红夷火炮及相应的火器战术,皇太极在此基础之上组建了独立的火炮部队之后,战车就被清军所淘汰。清军不再需要战车在阵前遮蔽明军火器,因为清军也可以用火炮轰击明军方阵,明军也可以用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红夷炮对清军阵营发动打击。于是在崇祯十四年的松锦之战中,明清双方在乳峰山各自拿出摆数十门大炮,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炮战。战后第二天明军收拾战场,仅七八斤的炮弹就捡了四百多颗。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李梦阳,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