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这段历史绝对是民间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一段历史。有长篇巨著《三国演义》珠玉在前,加上各种各样评书的推波助澜,使得“白面奸臣”曹操、“神机妙算”诸葛亮、“仁义无双”刘玄德等人物形象已经定格在了民间许多百姓的脑海中。
作为一贯读正史的笔者来说,肯定尽量从有客观史实记载的角度来写文。当然,即使从正史角度来看,三国这段历史也足够的精彩,造物主彷佛已经对东汉后期压抑沉闷的历史非常不耐烦,一股脑儿的把英雄人物往东汉末年丢。
所以才成就了三国时期一个又一个智慧碰撞的瞬间、一场又一场经典对决的战役,文韬武略的曹孟德、万夫莫敌的吕布、大器晚成的刘玄德、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算无遗策的郭嘉、风雅俊秀的周瑜、高深莫测的司马懿等人共同绘就了这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不过,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却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奇人,贾诩。我们不能简单的用道德来评价他,他像一个在乱世中游戏人生的人。他追求功名,但是却小心翼翼的保护自己;他对哪个势力似乎都没有真正的感情,他的选择只从实用主义出发;他冷眼看待各方势力的兴起衰落、天下局势的变幻沉浮;他尽情的施展自己的谋略才华,最终在天下三分、局势稳定后,成功的退隐幕后,平稳的度过晚年岁月。
他浑身闪耀的智慧光华,穿越千载的历史长河,依然值得现在的我们好好去品味和感悟!
▲94年版《三国演义》剧照。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
01
贾诩,字文和,凉州姑臧人(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公元147年出生,在文人谋士圈子里,属于大哥级的年龄了。有以下数据为证:贾诩比敌对阵营的诸葛亮大三十四岁,比己方阵营的司马懿大三十二岁。鬼才郭嘉比他小二十三岁,有“王佐之才”之誉的荀攸比他小了十岁,这些后世知名的顶级文人精英至少在年龄层面,都要称呼一声贾诩老大哥或者大叔了。
出生于国家的偏远地区,远离文人聚集的中原之地,因此贾诩少年时的经历在史书上鲜有记载。只有当地的一个叫做阎忠的名士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将来能有一番作为。
贾诩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他被举孝廉做官时因病返乡的途中,贾诩一行数十人遇到了叛乱的氐人。这些氐人蛮横无理、残暴非常,将贾诩一行的钱财打劫一空后,还将他们五花大绑押回了自己的部落。
被押至氐人部落不久,贾诩让看守他们的人找来了部落里的首领,底气十足的说道:“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伤害我,我家家财何止万贯,一定会用重金来赎我的!”
氐族首领一惊,段公的大名远近谁人不知。段公真名叫段颎,是从武威走出去的军中狠人。曾经担任并州刺史、破羌将军等官职,率军与羌人作战一百多次,杀死数万羌人,因此段颎在边境少数民族心目中相当具有震慑力。权衡一番后,这位氐族首领决定卖段公一个人情,放贾诩回去,万一惹恼了那位活阎王,那真是大祸临头了。
事实上,贾诩哪儿是什么段公的外孙,这完全是他的脱身之计,就这样,贾诩凭借着机变和智慧转危为安。
此时的凉州是军阀董卓的地盘,不久贾诩便在董卓军中任职。“十常侍之乱”爆发后,大将军何进为了彻底铲除宦官势力,便外召董卓率军入京。董卓入主洛阳后,把持了朝政,为了便于自己更好掌控局势,后来更将都城迁往了长安。此后他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行为,最终招致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弹,后为司徒王允联合吕布所杀。
王允等人准备大肆清算凉州军的举动,让凉州众将领人心惶惶,准备各自逃亡。这时候,贾诩站了出来,他对领头的将领李傕、郭汜说道:“听说目前长安城中掌权的大臣准备将我们凉州军斩尽杀绝,现在各位将军准备抛弃士卒私自逃跑,估计跑不了多远,一个亭长那样的小官就能把你们抓住。我看现在不如率军西撤,沿途收拢兵士,然后掉头攻打长安,为太师报仇。如果能够幸运的取得成功,则可以用尊奉国家社稷的名义来征伐天下,如果没有成功,那时候再逃走也不晚!”
贾诩的一席话既打出了为董卓报仇的感情牌,又将打下长安后能取得的巨大权力诱惑摆在了众将面前。同时,又将事情失败后的退路都考虑好了,论劝人造反,我只服贾诩。众人被他一番鼓动,立马便依计行事,结果凉州军的彪悍善战还真不是吹的,虽然长安城城池坚固、防守严密,但是在凉州军的猛烈攻击下,城内守军意志开始崩溃,最终有人开启城门放凉州军进了长安城。
吕布等人兵败撤走,司隶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等被凉州军杀害,长安城一时间腥风血雨、动荡不安。
凉州军控制长安城后,李傕、郭汜等人自然都有了高官显职,对于贾诩的功劳,他们自然不能忘记,因此准备封他为侯,被贾诩拒绝。又准备任命他为尚书仆射,贾诩还是果断拒绝:“尚书仆射是百官的师长和天下的榜样,我贾诩一向没什么名望,难以服人,就算我贪慕虚荣,但是这对朝廷来说也没什么好处?”巨大的名位面前,能有如此清醒的认识和自知之明,值得职场的人深思。最终他接受了尚书一职,负责选拔人才等工作。
老大只有一个,可惜想做老大的人不少,李傕、郭汜等将领为了争权夺利,很快便大打出手。贾诩从中调停了一番之后,发现竖子不足与谋,和这帮目光短浅、利欲熏心之辈待下去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决定早点离开是非之地。他的同乡、将军段煨率军驻扎在华阴,贾诩是个果断的行动派,很快前往投奔,对于他的到来,段煨表面上非常的友好和重视,但是骨子里那种忌惮怎能逃得过贾诩这样人精的眼睛。
谁让你贾诩心眼多、威望高呢,乱世之中,有枪才是草头王,万一哪天你把我军权夺跑了怎么办?好吃好喝没问题,但是想做官,对不起,没有。段煨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此呆了一段时间后,贾诩觉得没劲,正好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多次来信邀请,他决定再换个老板。
临行前,有亲近的人问他原因,贾诩又说了一番值得职场中人找工作换老板时认真学习的话:“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
事实果如他所料,段煨知晓他投奔张绣之后,还假装不舍了一番,留下了依依不舍的几滴鳄鱼的眼泪,并下令厚待贾诩的家人。
至于苦无谋主的张绣见到贾诩来投后,如久旱逢甘霖,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和信任,也成就了贾诩更为辉煌的职业生涯。
02
贾诩到了宛城后,便建议张绣与荆州的刘表结成政治联盟,共同抵御实力强大的曹操。不久后,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张绣,正当曹操准备对张绣发动围城攻势时,传来了袁绍准备引军偷袭许都的消息。
老巢要被端了,这还了得,曹操急忙率军撤退。凭什么你小子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太不把我们当回事了。张绣、刘表联军迅速对其发动攻击,一番激战后,联军被曹操大军揍了个鼻青脸肿。
急于回军许都,曹操并没有率军追击张绣,继续北撤。谁知不死心的张绣不顾贾诩的劝阻,依然率军追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曹操何许人也,用兵老到,他亲自领军断后,让张绣再一次吃了败仗。
张绣垂头丧气的回到宛城后,有些不好意思的看着贾诩,看他那熊样,贾诩就气不打一处来,不过好歹人家是领导,不能给他脸色看。贾诩鼓励他道:“将军不要泄气,赶紧再去追,大胜就在眼前!”
张绣还要再问,贾诩只以形势已变、速追可胜为由让他赶快追击,张绣不再迟疑,结果果然不出贾诩所料,这次张绣还真的打赢了。
这次张绣回来是真的服气了,急忙追问何故,贾诩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肯定不是曹公对手。曹军刚撤,为了安全起见,肯定是曹公亲自领军殿后,因此将军前次失败在意料之中。曹军这次前来未获成功便匆忙撤军,一定是后方出了变故,曹公再击败将军您的攻击后,一定会急着赶回去,安排其他将领殿后,至于其余将领,则不如将军远矣!”至此之后,张绣对贾诩更是言听计从。
公元199年,经过多年的争战和角逐,北方势力最为强大的便是袁绍和曹操。为了拉拢张绣,两人都向宛城派出了使者,张绣自然倾向于投降袁绍,因为袁绍占据广袤的河北之地,带甲兵士数十万,麾下战将如云、谋臣如雨,从纸面的实力来看,稳稳的压倒曹操。
不过贾诩却有不同意见,他以精准的看人眼光告诉张绣,袁绍世家子弟出身,不能容人,而归顺曹操有三大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
听了他的分析后,张绣不再迟疑,再一次归顺曹操。既帮老板选了一条合适的道路,又讨得了新任大老板的欢心,事实证明,贾诩这次选择也最终成就了完美的职业生涯。
爱才如命的大老板曹操亲切接见了贾诩,并且温和的对他说:“使我的信誉闻名于天下的,是先生您啊!”
贾诩也逐渐在曹操集团站稳脚跟,成为谋士团的重要成员,在官渡之战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一职。
公元208年,已经一统北方、志在天下的曹操决定亲征孙权,贾诩劝道,当下出军时机不对,不如继续安抚百姓,等待良机,可惜,曹操没有听从,眼见领导有了决策,贾诩也不再坚持,不过最终赤壁之战的重大失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贾诩料事的准确。
公元212年,曹操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因在称“魏公”一事中提了反对意见,为曹操所猜忌,最终被调离中枢,忧郁而亡。此事的发生,也越发的让贾诩感受到政治的残酷和险恶,因此在日渐强大和稳固的曹操集团中,贾诩逐渐的低调了起来,收敛了举世惊叹的锋芒。他开始韬光养晦,轻易不发一言,后来更发展到闭门不出。
不过,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躲就能躲的过去的,尤其是对贾诩这样的聪明人来说。曹操晚年,由于没有立世子,因此诸子都跃跃欲试,尤以曹丕和曹植最受众人瞩目。曹丕更向贾诩问计,贾诩中规中矩的答道:“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
以上回答好似平淡无奇、无甚新意,但是往深层次思考,这其实蕴藏着“不争即争”的大智慧。在曹操这样雄才大略、英武睿智的父亲面前,或许稳重、本份、孝顺才是争夺世子大位的最大法宝。对比曹植的放纵随性,将贾诩这段话奉为圭皋的曹丕最终成为接班人也就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了!(立世子一事,曹操也向贾诩问计,贾诩以袁绍、刘表废长立幼带来的变故委婉劝说曹操,最终促使曹操决定立曹丕为世子。)
事实上,贾诩的这段话,完全可以看作历代有志于保住或争夺太子之位的有为青年应尊崇的至理名言,大名鼎鼎的雍正爷不就是这么上位的吗?
曹丕登基之后,对贾诩的恩情自然投桃报李,拜贾诩为太尉,进爵为寿乡侯,贾诩也正式走上了仕途的巅峰,在那个纷纷扰扰的乱世,最终以七十七岁的高龄得以善终,子孙中出了许多出将入相的大才。
知乎上一位朋友写的《浪淘沙》是对贾诩一生最好的概括:
烽火自难休,乱武春秋。
料敌决胜贯奇谋,算尽机关天莫测,毒士风流。
功过后人忧,今世无求。
闻达何必寿乡侯,只愿平生帷幕后,幸至白头。
老板一换再换,却始终受到重用,而且能够以高龄善终。这样一位人生赢家,不管是看人的独到眼光、对形势的精准判断、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对人性的深度揣摩,都当之无愧的成为所有职场人的楷模和典范!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天野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