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创新高或预示经济探底成功

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创自2014年7月以来数值新高,在临界点之上明显回升。与此同时,11月1日公布的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10月录得51.2,高出9月1.1个百分点,同样为2014年7月以来最高,显示制造业运行温和扩张。

几大特点非常明显。预示制造业景气程度的关键指标均处于临界点以上。生产指数为53.3%,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生产指数是制造业的核心指标,远远高于临界点说明生产企业看好市场前景,加大马力,开足机器生产。更深层次或预示着供给侧改革在制造业领域率先见到成效。

另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是,新订单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速有所加快。这是一个直接对接市场、对接需求者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只要有了订单就有了“一切”。新订单指数预示着制造业生产扩张是建立在市场需求上,而不是无需求的越生产越过剩的生产。从这个意义说,新订单指数比生产指数更加重要和关键。

官方上述两项指标与财新基本一致。财新10月产出增长势头更加强劲,创2011年初以来最高,并带动PMI指数上升。受访厂商反映,新接业务增加,支撑了产出的扩张。月内新接订单总量进一步增加,增速刷新27个月最高纪录。

从10月官方与财新PMI数据也反映出中国经济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出口维持持续低迷状态。财新数据表明,新业务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内需转强,月内新接出口业务量有轻微下降。同时,中小微企业压力仍然较大,PML仍处在临界点之下。官方数据显示,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9%和48.3%,虽然高于上月1.7和2.2个百分点,收缩幅度明显收窄,但仍没有突破荣枯线。

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制造业用工仍在萎缩,有制造业增长质量问题,消化产能过剩原因,还有工业机器人开始普及带来的“机器吃人”情况。官方从业人员指数为48.8%,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量仍在下降。四季度初,制造业用工收缩趋势仍在。虽然10月用工收缩率降至2015年5月以来最轻微水平,但前景仍然不乐观。企业降低成本,产能压力等进一步加剧,都直接制约着就业岗位增加。

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10月制造业平均成本负担大幅加速上扬,投入品价格创下逾五年来最显著涨幅。为转移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月内制造商普遍上调了产品出厂价格,加价幅度也与成本涨幅一样显著,达到2011年2月以来的最高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投入价格指数和产出价格指数的更快上涨反映出通胀压力开始显现。货币政策应该密切关注这一动向。

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短期企稳,主要拜政策维稳所赐,这不是治本之策,也不是内生性根本动力。如果不在机制以及市场化配置资源上和激活民资动力上继续急需下壮士断腕之改革决心,那么工业生产有被投资与政策维稳效应递减的拖累风险。

不过,这些问题都是经济触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新动能不断涌现,供给侧改革不断加速,货币信贷与财政税收政策效果显现,中国经济逐步企稳应该没有悬念。

总之,10月官方与财新PMI双双创出两年多新高,或预示中国经济已经探底成功,全年实现6.7%的增长目标没有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