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战时代的长柄打击兵器:殳

殳是中同古代较早出现的一种长柄打击兵器。郑玄注《周礼·夏官·司右》中称殳与弓矢、矛、戈、戟组成“五兵”,插放在战车的车舆上,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历史上因缺乏实物证据,人们根据《考工记》的记载认为“殳无刃”。1978年,湖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批兵器,其中三件兵器刃部较长,上铸制篆书“曾侯之用殳”,从而说明殳有无刃与有刃两类。从出土实物来看,有的刃殳通体长达3米,非常适宜春秋战同时期的车战使用。汉代以后随着战车的消逝,殳逐渐演变成棍、棒一类的打击器械,部分殳为侍卫的守备武器和作仪仗装饰品使用。

汉承秦制,汉代的礼仪用殳被称作“金吾”,金吾也为铜制套头,两头镀金,御史大夫、司隶校尉等常常“执金吾”夹侍、拱卫皇帝。随着历史的发展,“殳”之本名逐渐仅见于典籍,而殳兵本身在后代却继续演化发展,主体部分仍然是军队使用的各种实战棍棒,还有一部分成为法律的象征,在历代司法机构的执法过程中,对违法者以棒惩罚击杀。

汉代以后,随着车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名传千古的先秦兵器——殳也悄然消失在地平线下。以至于后世两千余年人们对其形制真貌不得而知,直到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多件带铭文的实战与礼仪用殳的出土,才为我们将这一千古迷团揭示出来。

其实殳这种实战兵器本身并未消亡,而是继续演化为棒或杖在历代广泛传承与使用。三国时代,殳称为“白”,依然为军队之装备。《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记载,魏国大将钟会平定西蜀以后,曾埋伏数千名手持白的士兵,拥兵自重,阴谋叛乱,后因军机泄露而失败。

到了宋代,殳开始称为棍棒,作为步战兵器,重新有了较大发展。《武经总要》上图列了七种棍棒的形制,棒首大多带刃或包铁,杀伤力也进一步增强。作为宋代军队步战兵器的棍棒,与作为先秦的车战兵器的殳相比,木柄的长度大大减少,形制上也相对简化。

对刀剑有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龙泉章师傅微信:Lqbj689

获取更多知识兵器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zhonghuadaojian (中华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