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葡萄牙最后能将澳门占有,靠的是这招

海洋对于大陆农耕文明的中华帝国来说,它是看不见的远方,是世界的边缘。海洋对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小国葡萄牙来说,它却是去往除西班牙之外其他所有国家必选之路,也是实现帝国财富的大道。  

十六世纪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霸权的时代,当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中南美洲的时候,他身边的葡萄牙帝国也开始了对东方诸国的劫掠。葡萄牙人越过印度洋一路向北的贸易路上需要一个中转的优良大港,他们看上了中国广东省的珠江口,可大明王朝会那么容易就把国土送给葡萄牙么?  

十七世纪初,随着“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崛起,这些赤发鬼又会放过这个当时被看作优良大港口的“香山澳”么?  


▲“海上马车夫”意指17世纪的荷兰,因荷兰在17世纪海洋贸易中扮演主要角色,故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葡萄牙人入据澳门  

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欧维士乘船抵达广东东莞县的屯门(今香港境内)进行香料贸易。此时来华的葡萄牙人还没掌握和千年文明的中华帝国相处套路,葡人登陆屯门后,把当地的中国人像对待非洲黑人一样,驱赶商船,掳掠船员,夺其财货;纵容部下抢劫当地居民,奸淫中国妇女;还勾结中国奸民,掠买人口,这一系列无视大明法律的行为让我大明朝廷感到非常不爽。很快,大明政府决定对红毛碧眼的西方野蛮人展开清剿。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朝廷派广东巡海道副使汪鋐进驻屯门对岸的东莞县南头镇。巡海道副使汪鋐以50艘战船对屯门形成半圆形的包围圈,并果断向葡军发动进攻,屯门的海面上炮声雷鸣,火光四起,大明水师主场作战,利用水道熟悉和船舰的数量优势,很快战局变成向明军一边倒的有利态势。这时的葡军虽然有远征队到来加入作战,依旧伤亡惨重,只得抛下所有战损船只,率仅乘的三艘大船趁黑夜逃离。  

第二年,葡萄牙又派出舰队来到中国的珠江口地区,与大明水师在新会西草湾一带相遇。葡萄牙人提出重返屯门的要求被大明拒绝后,双方发生激战,大明水师再次大获全胜。两次作战的失利,还是没有让葡萄牙人放弃在中国建立港口基地的希望,随后在浙东之战和漳州之战中葡萄牙海军一次又一次完败,让他们无奈的转移到离澳门不远的浪白岛,此时的葡萄牙人开始考虑改变侵略的方针政策。  

猛虎下山掐不过地头蛇,更何况葡萄牙面对的是一头比他还要块儿大的中华虎。既然不能武力征服,那改用行贿手段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葡萄牙船长索萨命令在大明海域上的葡萄牙水手们不要登陆,也不要做任何对抗大明军民的事情,然后再和大明的地方官员进行一步一步的谈判。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萄牙商人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前山都指挥黄庆,取得在澳门停靠的便利。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人借口航船触礁,仓内进水,船上的货物浸湿,请求在澳门租地晾晒。继之,贿赂广东海道副使汪柏,获准在澳门登陆。(嘉靖三十二年,舶夷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暂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行徇贿许之,时仅篷累数十间,后工商牟奸利者,始渐运砖瓦木石为屋,若聚落然。自是诸澳俱废,濠镜独为舶薮矣。——《广东通志》)  

此后,葡萄牙人以澳门为贸易据点,开辟了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中国澳门–日本长崎的东方航线。这条航线几乎垄断了东西方之间的所有商贸,加上后期越来越多的走私贸易,它给葡萄牙帝国带来的利润大大超出了预期。  

▲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又译卡拉维拉帆船,葡萄牙语为Caravela,或拉丁式大帆船)为一款盛行在15世纪的三桅帆船,当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家普遍采用它来进行海上探险。

葡萄牙VS荷兰——澳门之战  

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据点,靠东方航线垄断东西贸易的情景,也引起了西班牙和荷兰窥视,其中新兴的“海上马车夫”荷兰成为葡萄牙在东方殖民活动中最大的敌手。  

荷兰人先是在爪哇海岸击溃葡萄牙舰队,取得印度尼西亚的统治权。有了印尼这块根据地,荷兰的下一个目标便是澳门。由于澳门当时仅仅是葡萄牙的租地而已,葡萄牙人除每年向大明政府缴纳租金,可以在此地从事贸易活动外,并不能在澳门修筑军事工事,这也就造成了澳门的城防空虚。军事防御上,除了葡印总督每年会委派中日贸易船队司令在澳门停泊一次以外,澳门的防卫工作已经处于一个真空的状态。荷兰人在发现澳门几乎不设防的状态后,决定以武力攻取澳门。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9月,荷兰战船“阿姆斯特丹”号和“戈乌达”号以及一只双桅小船进犯澳门。

已在澳门经营近五十年的葡萄牙人,对付这样的小股敌人还是绰绰有余的。澳门葡人先是引诱荷兰人上岸,之后派人去焚毁荷兰战船,趁荷兰人惊慌之际,进行出击。

红毛荷兰鬼就这样被灰溜溜的赶跑了,留下数名荷兰战俘也被处死。

此次探试进攻的规模不大,但荷兰人对澳门的窥视之心已然引起了葡萄牙人的防备。

四年后,葡萄牙人出于形势考虑,重金贿赂大明在澳门的驻地官员,开始修筑军事工事。

他们先后建成控制南湾的伽思栏炮台和南环炮台,控制北湾的小炮台。

几年后,葡萄牙人又修建俗称大炮台的三巴炮台,并于天启二年(1622年)完成北起大炮台山麓、东抵伽思栏炮台附近海滨的一段城墙。这些城防建设为迎接下一次荷兰人的入侵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大三巴炮台

天启二年(1622年)4月10日,“海上马车夫”荷兰联合“日不落”大英帝国共同出兵,印尼荷兰总督科恩命令提督赖啫臣率领一支共12艘(包括2艘英国军舰在内)的舰队,船上土兵约1000人,北上澳门。

6月22日,两个新兴殖民帝国的联合舰队到达澳门,在当时仍为海滩的?狗环(今水塘)一带登陆。此时的葡萄牙守兵只有约50人,连同城里加入协助防卫的居民也只有约150人。

指望大明政府出兵援助是不可能了,葡萄牙还有一个老邻居西班牙倒是可以帮忙。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妥协之后,西班牙派西属菲律宾驻军火速前往澳门海域支援葡萄牙守军。

至此,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老牌殖民帝国和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新兴殖民帝国在澳门展开了激烈争夺。  

大战拉开,在多艘战舰上的滑膛加农炮的配合下,荷英联军顺利抢滩登陆,并在人数上有着压倒性优势向澳门城区推进,葡萄牙人坚守阵地,守军依靠前期修建的城防炮台予以还击,双方激战三昼夜。

荷英联军步步稳逼,葡萄牙守军顽强抵抗,就在战役最危机的时刻,一名葡萄牙神父在简陋营房的大炮台上发射的炮弹,竟击中了荷英联军的军火桶,联军官兵被炸的血肉横飞,顿时大乱,葡萄牙守兵乘机反攻,一鼓作气击败了荷英联军。此一战荷英联军约有130名士兵阵亡,126名受伤,40人被俘。

此战的五年之后,荷兰人又进行了一次进犯,但还是以失败告终。  

▲16-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此战影响  

战败于澳门后,荷兰人转而占领台湾南部,在台湾西南的一鲲身地区筑建赤嵌城要塞和炮台,使台湾成为荷兰的东方航线上的贸易据点。

澳门之战也被大明朝廷看在眼里,战役中的西方大炮的威力,让包括徐光启在内不少的大明官员找到了对付后金军方法。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皇帝得知葡萄牙人在澳门从荷兰战船上缴获了10门火炮,便命李逢节购置这批火炮,并命他从澳门招募20名葡萄牙铸炮师。从此,葡萄牙人开始以军工技术专家和雇佣兵的身份出现在明晚期和南明抗清的多个重要战场,大明朝廷对于葡萄牙人在澳门修筑城防工事也变成了默许。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佟佳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