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导读:蒋介石是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主,即便面对铜墙铁壁。普通人早怂了,汉子也撞个鼻青脸肿,而蒋介石却能把它撞个稀巴烂,只撞得铜墙铁壁说:“厉害了,我的介石哥。”请看今天的《张文平说民国》。
1916到1921年蒋介石的上海岁月一片惨淡:
大哥陈其美被人暗杀失去靠山;
得了梅毒痛苦得一度怀疑人生;
炒股遭遇股灾连裤衩都赔光;
一群黑帮老大指着鼻子骂“小赤佬不还钱,把你剁成肉馅”。
惨淡的岁月中,也有些许让人欣慰的亮色:
认识了13岁的嫩白甜陈洁如,给了蒋爱情的慰藉;
拜师黑道皇帝黄金荣,二十多万元的高利贷一笔勾销;
结拜了新大哥张静江,奠定了光辉岁月的基石。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时候的蒋介石怎么看,都像一个破落青年,只要命苦不怨政府,点背不怪社会,就算是个从头发丝到脚趾头,都焕发着正能量的大好青年了。
▲蒋介石和陈洁如
离开上海滩,到达革命中心广州,在张静江的大力举荐下,孙中山也只给了蒋一个参谋的职务——陈炯明粤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在上海滩以勇敢扬名立万,孙却给了一个参谋的文职,说好听是个科主任,实际上就是一个办公室高级别的文员,这对于蒋介石来说无异于大材小用。蒋介石的失落感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蒋当时的策略是:宝宝心里苦,可宝宝不说。
估计张静江也叮嘱过蒋介石,万事要忍耐,不能抱怨工作,要发挥你超越工作的能力来。
蒋介石知道在孙中山眼中自己还是个小角色,没要要价的资本,所以定位比较准确。既然是文职,那必须要用文字说话。
你要说青年毛ZeDong,那文笔没得说,各种写作手法都让你佩服的竖大拇指。
写文章却不是蒋擅长的,好在他扬长避短,不写文学,写战略,拿起笔杆舞起文墨,写了几篇很有深度的文章:《今后南北两军行动之判断》、《粤军第二期作战计划》。
孙中山一看:哎吆,小伙子不错啊,以为只会打打杀杀,还是个参谋人才,得,继续干你的参谋吧。
这时候孙中山对蒋的定位只是个参谋,往高处说也就是个高级参谋。至于革命的接班人,那真是想多了。
反倒是陈炯明对蒋介石很是赏识:哎吆,这小伙子不错啊,做个参谋太屈才了,以后肯定是个带兵打仗的奇才,我看好你奥。
陈曾经对蒋说过这么一句话:“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一人”。可见在陈的心目中,蒋介石的地位很高。
不得不说,陈炯明的眼光是毒辣的,蒋介石确实是个将才。可惜他没看到蒋取得孙中山信任的第一战役,就是打败他陈炯明。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竞存,广东省汕尾市海丰人(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白町村,今属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粤系军事将领,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炮轰总统府,一时间孙中山成了光杆司令,召开紧急会议,粤军中层军事领导一个也不来。孙中山没有办法,跑到永丰舰与陈炯明对峙。
如果一个人的朋友圈突然全部清零,发个去迪拜的照片都没有一个点赞的,孤家寡人的滋味特别难受。当时的孙中山比没有点赞的更要心焦,因为除了有性命之忧外,还涉及几十年的革命事业是不是要毁于一旦。
在这个关键时候,好大哥张静江指示蒋介石带领士兵迅速驰援,蒋介石在永丰舰上侍奉孙中山40天之久。这40天,是蒋介石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四十天。
小小的永丰舰,与孤立无援的孙中山共患难,自此之后蒋才算真正的走入了孙的视野。
蒋介石趁热打铁,又用不太擅长的文笔写了一本书:《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张静江做了最重要的贡献,拿钱赞助出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孙中山也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表扬了蒋介石:“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生死。”
这可不得了,相当于一个网络大V,在自己一篇爆文的末尾,贴上了二维码,鼓励大家逐个扫描,高调宣布,蒋介石成为了孙中山的核心人物。
▲1924.6,孙中山与蒋介石合影。
水到渠成,按理说接下来就应该委以重任了,可是剧情不是按套路出演的。孙中山还是觉得蒋介石是个高级参谋。这次级别高一点,军事部长许崇智的参谋长。
一反常态,蒋的策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宝宝心里苦,宝宝立马不干了。
蒋介石是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主,即便面对铜墙铁壁。普通人早怂了,汉子也撞个鼻青脸肿,而蒋介石却能把它撞个稀巴烂,只撞得铜墙铁壁说:厉害了,我的介石哥。
比如蒋介石对待爱情,1922年认识宋美龄,1927年修成正果,整整追了五年之久,期间不管是宋家反对,孙中山反对,他都不折不挠。(详情出门左转请看张文平说民国《蒋介石和宋美龄是政治婚姻?还是一生真爱?》)
对爱情是如此,对政治也是如此,喜欢的勇敢追求,不愿意干的,说撂挑子就撂挑子。当然在中国政治智慧中有个专业名词形容:以退为进。
▲蒋介石与宋美龄
1922年10月,孙中山任蒋为许崇智的参谋长。按理说许崇智也是蒋介石的结拜大哥,关系也好处,可是也就过了一个月,蒋介石居然辞职回了老家溪口,甚至孙中山派廖仲恺持自己的手谕,都无法挽回蒋说走就走的心。估计蒋介石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擦,怎么又是个文职。”
1923年6月,孙中山命蒋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任性的蒋这次连到一个月也没干满,又!辞!职!了!这次借口是同志们内部不团结,比较龌龊,受不了干脆回家。(“倾轧之祸”)估计蒋介石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见鬼,咋又是个文职。”
1924年初,孙中山委派蒋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长;刚一个月,蒋就以“经费无着落”为由辞筹备委员长之职。9月,再辞军校校长之职。估计蒋介石的心理活动是:“别光让当校长啊,你也让我进一下核心层啊。”
自1918年7月辞陈炯明作战科主任,至1924年9月辞黄埔军校校长,6年时间中,蒋介石先后辞而复职竟达14次之多。
蒋介石如此任性,张文平认为有两种可能性。
一:在蒋介石的人生观里,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时候蒋甚至连眼前的苟且都不能忍受,不是自己要的就一走了之。
二:蒋介石自认为已经吃准了孙中山,已经成为了孙的核心成员之一,所以他在挑剔,遇到不满意的职位直接说NO。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致词
说一下黄埔军校,孙中山革命奋斗几十年,自始至终都像一个无根的飘萍,要不被别人当做拉虎皮做大旗的招牌,要不就是被大小军阀利用的工具,往往被榨取完了价值,也就被抛弃了。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孙中山手中没有一只效忠他的军队。之前孙认为只要建立忠于他的革命党人就行了,比如建立中华革命党的时候,入党的党员都要按手摸,并宣誓效忠孙中山。
可是几十年的现实硌得梦想生疼,梦醒时分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嫡系军队,于是借助了苏联的力量,由苏联出钱、出枪、出教练,在1923年建立了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在广州黄埔区,当时校名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那些著名的领袖几乎都出自黄埔军校的一到六期。黄埔军校生也是北伐战争扫除北洋军阀统一全国的主力。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动情的说:“我们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对这个军校,或者说这只未来部队的重视,也能看出黄埔军校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分量。
黄埔军校的校长,就不仅仅是一个校长这么简单,他还是之后整个国民党军高层的总领导。
试想一下,所有军队的高级将领都要毕恭毕敬的叫你校长,那这个校长是什么地位?
所以在选择校长这个问题上,孙中山是慎重的。
无疑,蒋介石,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任性而为:明明和陈洁如结婚了,却又很不靠谱的喜欢上了宋美龄。
性格暴躁:一言不合就辞职,命人拿孙的手谕都追不回来。
所以这样一个不靠谱的人,不能当黄埔军校的校长。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因此,最初黄埔军校的校长是程潜。程潜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在此之前担任过非常大总统陆军总长,有资历。曾经自己办过军校担任校长,有经验。而蒋介石担任过最高官职只是大元帅行营参谋长,从行政级别上讲差了好几个档次,也没办学经验。更关键的是蒋性格暴躁,而程潜办事老练。
所以蒋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长,后来学校建立后,蒋和李济深一起被任命为副校长。已经是直升飞机式的高规格提拔了。要是一般人早就开个“趴体”,开瓶洋酒,叫几个狗朋好友庆祝一番了。可是蒋介石的想法是:宝宝不乐意。
蒋应该也看到了黄埔军校的校长意味着什么,在得知自己是副校长后,蒋的臭脾气又犯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蒋以退为进的小宇宙又爆发了。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如何最高效的把握机遇。
蒋介石对副校长说NO,直接回了上海,找到结拜大哥张静江,让其从中说和。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静江在孙中山的心目中无人能比,在张的大力推荐下,蒋介石顺利上位,挤掉了板上钉钉的程潜,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
不是谁牛谁就能当校长,是谁当了校长谁牛。
黄埔军校正是蒋介石一生的基础,不知道日后只能在蒋介石手下干活的程潜——最初的校长,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程潜(1882.3.31~1968.4.5),字颂云,1882年生于湖南醴陵官庄,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曾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
不过即使这样,在孙中山眼中,也只是把蒋介石定位为国家的高级武将,而不是国家领导人。这其实也是蒋坐上校长以后,还耍性子闹辞职的原因,因为他这个校长根本就没有什么政治地位。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国民党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会议,孙中山没有指派蒋介石为代表,各省的党部也没有推举蒋介石,这下就尴尬了,校长蒋介石连一大代表都不是,而在一大上汪精卫却是主席团五人核心之一。
1963年跑到台湾的蒋介石回忆起这段往事来,还鼻子里冒酸水:
“我在21岁就入党了,直到27岁的时候,总理才单独召见我。虽然以后总理不断的对我训诲,亦叫我担任若干重要的工作,但我并不曾向总理要求过任何职位,而总理却亦不曾特派我任何公开而高超的职位。一直到我40岁的时候,我才被推选为中央委员。从我开始入党,到担任党的中央委员,这中间差不多相距了20年之久……”
听听,虽然年老的蒋介石已经很淡定了,从中还能听出,当年老蒋是如何的委屈,如何的不甘。而他说的40岁才当上中央委员,是在孙中山死去以后,1926年的国民党二大上,这显然很孙中山没有任何关系了。
▲麦克风前正在演讲的蒋介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当抱定抗战守土之决心.....".
1925年3月,一代伟人孙中山撒手人寰,死前并没有明确指出革命接班人。
事后蒋介石多种场合大言不惭地说,总理死前接连高呼“介石、介石”,情真意切。言外之意他是孙中山心目中的不二人选。
不过,服侍孙中山的侍卫李荣的回忆,扇了蒋介石好大一记耳光。
“(3月11日)至晚8时30分钟止,(孙)绝终语不及私。12日晨一时,即噤口不能言。4时30分,仅呼‘庆龄’一声,6时30分又呼‘精卫’一声,延至上午9时30分,一代伟人,竟撤手尘寰,魂归天国。”
叫宋庆龄是伟人对爱情不舍。如果按照蒋介石的逻辑,那么呼喊汪精卫就是政治的嘱托,选定接班人了。
事实上蒋介石也确实没有政治资本,论继承大统,很多人能排在他前面,排在第一位的是汪精卫,第二位的是胡汉民,就连许崇智都更有希望,因为许崇智是政府军事部长,显然要比黄埔军校校长高级很多。(详情请见张文平说民国:快来看啊,蒋介石和汪精卫撕逼了!)
▲汪兆铭(1883年-1944年),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jian。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可是名不见经传的蒋,却和汪精卫许崇智一道组成了特别委员会三人组,后来利用廖仲恺被杀事件,逼跑许崇智和胡汉民,利用中山舰事件逼跑汪精卫,在国民党二大上超高票一跃成为中央执行委员。
这一切都源于蒋介石的黄埔军校校长身份,他手中有一只当时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也是因为这一点,不被孙中山看好的蒋介石,却成了共产国际鲍罗廷眼中的香饽饽,而鲍罗廷就是国民党的太上皇。正是鲍罗廷一手把蒋介石扶上了权力的宝座。此外如果还有重要因素的话,那就是蒋介石的任性性格,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取得了政权的蒋介石一上台,就把枪口瞄准了共ChanDang,广州的街头小巷即将血流成河。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张文平